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农民日报聚焦云南少数民族脱贫攻坚:民族村寨焕发现代活力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19日 09:01:07  来源: 农民日报

  原标题:云南:民族村寨焕发现代活力

农民日报版面截图

  云南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云南少数民族众多,发展落后,深度贫困面积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近日,记者走进云南省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村寨,见证了少数民族群众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积极主动、奋力拼搏,从实现高质量脱贫攻坚,到迈向乡村振兴的历程。

  李发顺正在展示他自制的“福”字手工艺品。记者 姚媛 摄

  民族村寨在保护中发展

  记者来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时,天上正下着蒙蒙细雨。村口的大门上写着“中寨”二字,佤族村民用浓烈的民族风情迎接着八方来客。民俗文化陈列馆门口,木鼓敲击出清脆的响声,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有的正从事生产劳动,有的在热情地接待着游人,这日常的一幕幕,构成了这座佤族村寨流动的风景。

  走进村民李发顺家,锅里正冒着蒸腾的热气,李发顺和妹妹忙着蒸大米粑粑,妻子杨彩芹则在一旁招呼络绎不绝的客人。十年前,李发顺遭遇车祸导致肢体残疾,两个孩子上学开支又大,于2014年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李发顺虽然行动不便,却十分勤劳,他在家养殖生猪,2015年,村里开始发展乡村旅游,他和妻子起早贪黑,又吃上了“旅游饭”,日子渐渐好起来。如今,他每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多的时候能达到1000多元。杨彩芹说:“开餐厅一直是我的梦想,以前为了照顾家庭不得不放弃,现在好了,我们打算在家开办一个农家乐,让游客能尝到我亲手做的家乡菜。”

  “看寨不是寨,茅草垒成堆;夏恐屋漏雨,冬怕寒风吹。”是三家村昔日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政府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实施“草改瓦”“农危改”、村内道路硬化、人畜饮水等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同时,开展古遗迹、古建筑、古村落和历史人文资源的收集保护和利用,修建民俗文化陈列馆等,重拾佤族服饰、寨歌、寨舞等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曾经穷乡僻壤的小山村,现在已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3A级景区。2019年,全村总收入3083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1450元。“2000年前,村里没有出过一个大学生。2000年至今,村里已经出了16个大学生了。”村支书赵家清自豪地说。

  “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盌轻涵翠缕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这是三家村新开发的茶叶产品包装上题写的诗句。清水乡乡长尹昭恒告诉记者,在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的带动下,村民对茶园进行提质增效,种上了大叶种茶,在村里收购价就达到20-30元/斤。村里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将农产品统一收购,到工业园区加工后,再拿回来销售。“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尹昭恒说,仅今年上半年,三家村的游客就达12万人次。下一步,三家村将进行佤族特色餐饮的系列开发,建设“一轴一环二集群,七巷八馆五十六朵花”的整体景观,将佤族服饰、清戏、藤编等特色文化进行活态呈现。

  “一族一策”整体推进

  位于德宏州陇川县户撒阿昌乡东面的户早村,现有农户277户1336人,其中阿昌族257户1236人,占比达92.5%,是一个典型的阿昌族聚集村。

  户早村是云南省边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缩影。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产业单一;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淡漠,内生动力不足;有不少少数民族群众不会说普通话,许多贫困农民由于没有一技之长,缺乏外出务工的勇气。

  对此,云南省采取“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民族一个集团帮扶”模式,因族因村施策,动员和引导三峡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云南中烟工业公司、云南烟草专卖局(公司)等中央、省级企业集团,结对帮扶“直过民族”及人口较少民族。

  2015年7月起,云南省烟草专卖局(公司)在德宏州阿昌族聚集区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2.46亿元,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民居保障、产业增收、综合推进”四大工程,总计2512个项目。截至2019年底,德宏州阿昌族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7.95%下降至0.53%,实现了整族脱贫。

  在户早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利用政府补贴和支持,村民房屋整修一新,整洁的石板路代替了泥泞的土路,村民家里的牲畜集中到养殖小区,一条43公里的环乡公路穿村而过,将周边10多个村寨串联起来,以基础道路、烟水工程、机耕路、土地整治、水源工程为重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劳作之余,村民还可以到文化传习馆、活动广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走进户早村来细寨贫困户康晓德的家中,这是一处三房两厢的院落。康晓德说,过去,他家住的是草房,家中的田种点水稻,每年收入不过几千元。2016年,用6万元政府补贴,他盖起了新房。现在农田里水利设施完备,农活可以请社会化服务组织完成。今年他家种了10亩烟叶,每亩收入就能有4000多元,还养了一头肉牛,也是一笔收入;2017年起,他家还开起了农家乐,日子是越过越好。

  “种植一亩烟叶,就可以脱贫一个人。”驻村工作队队长杨涛介绍说,2019年,户早村落实烤烟种植面积1575亩,亩产值3593元,全村户均种烟收入4.32万,人均纯收入达到10920元。户早村的67户310人贫困人口,在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摘帽。

  特色产业兴边富民

  陇川县陇把镇吕良村、曼崩村有着长达10.3公里的边境线,域内有43、44、45号三个界桩。站在界桩边,一条小河之隔,对面就是缅甸的肯定寨、无噶寨。全村52户201人,其中建档立卡户21户71人,是一个景颇族聚居的抵边村寨。

  在曼崩村,目之所及是成片的桑树。桑田中央,是黑色的蚕房。村民们挥洒汗水,把希望播撒在一株株翠绿的桑树和一颗颗雪白的蚕茧上。

  董跑约是曼崩村率先养蚕致富的带头人。“刚开始种桑养蚕,难免心里没底。镇里安排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公司还保价收购,这才吃下定心丸。”每天黎明,夫妻俩就摸黑背上竹篓,漫山遍野采桑叶。“一天跑四趟,太阳落山才回家,吃饭都顾不上”。坚持了一年多,董跑约掌握了一整套养蚕技术,从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变成了技术过硬的“土专家”。

  如今,董跑约家一年有六七万元的收入,不仅还清了两个孩子读书欠下的外债,还花费20余万元盖起了200平方米的两层木楼,全家过上了吃穿不愁的好生活。

  近年来,吕良村整合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涉农资金336.52万元,建设蚕桑高产连片示范基地建设521.1亩,辐射带动52户农户,其中建档立卡户21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发展桑蚕种植1017.1亩,其中建档立卡户种植480亩。

  2014年,陇川县引进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建成年生产2000吨的蚕茧加工缫丝生产线。为保证农户养殖效益,公司采用“小蚕共育”模式,技术要求高和风险大的幼蚕由企业集中养到3龄阶段,然后交给村民分散养殖,公司以保护价收购蚕茧。农户全年可以养蚕21批次,多的可以达到27批次。

  德宏州陇川县陇把镇党委书记董桥相介绍说:“据测算,农民种桑养蚕亩均净收入4000元左右,技术过硬的农户可达8000元左右,与之相比,传统的甘蔗产业亩均收入仅为1000来元。”

  德宏正信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山洪告诉记者,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产品出口受阻,丝制品价格下跌了50%。“但是公司仍然按照去年40元/公斤的价格,收购农民的蚕茧。这既是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号召。”如今,蚕桑产业已经成为推动陇川县脱贫攻坚,实现边境地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引擎。(记者 姚媛 刘梓宪)

责任编辑:李欧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