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昆明将加强城市建设与河道自然景观融合,推进全市32条美丽河道建设。确保每年9月底前完成数条市级“美丽河湖”的评定并向省河长制办公室申报省级“美丽河湖”。
措施: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结合属地河流水系分布、江河保护治理任务和水生态修复等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让美丽河道建设与滇池治理、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统筹推进。通过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提升河道及滨河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能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环境。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汲取其他城市先进经验,昆明市日前发布了《滇池流域“美丽河道”建设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水质变好的基础上,围绕全省重要河湖库渠实现“安全生态、水清河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目标,把美丽河道建设纳入生态美、环境美、山水美、城市美、乡村美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
穿城而过的盘龙江,河水清幽,波光闪动,倒映着河畔的蓝花楹,为城市增添无限灵动。
日渐变清的大观河,水清岸绿,白鹭翩飞,到了秋冬时节,滇朴黄叶与蓝天碧水相映,成为网红打卡地。
水清草美的广普大沟,曾是远近闻名的黑臭水体,如今河水变清、河面变宽、两岸变美,已是人们散步赏景的好去处。
河流纵横,水系众多,昆明自古水网密布,风貌独特。历史上,交错的水系为城市发挥着供水、运输、防火、改善环境等功能。然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有些河道被填埋、掩盖,有的变成臭水河、地下河。从“九五”开始,全市35条入滇河道治理纳入滇池治理重要内容。
如今,昆明市河道建设思路从曾经的择水而居、城水之争,转变为以水定城、量水发展,城市滨水区也逐渐被定位为展现城市风貌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人们的精神归属和文化认同。
全市建设32条美丽河道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滇池的“水文化”“水经济”曾一度成为高原的骄傲。
史料记载,汉代时滇池的湖岸线位于今天波罗村一带,当时昆明坝子地势稍低的地方,全是滇池的水域面积。明清时期,人们在滇池区域最北岸六河地区兴修人工河道用于灌溉或防洪,在清代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利网络。
当时,昆明分布着盘龙江、邵甸河、金汁河、银汁河、马料河、宝象河等众多河流,每一条河都有其功能作用和历史定位,与城市相依相存、与人们和谐共融。众多水系成为城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稳定城址、促进工商业发展和提供高质量的居住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的发展,滇池流域河网水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昆明水系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但遭到破坏,而且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随着滇池治理向纵深推进,河道功能已由“单一生产或防洪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综合功能转变。《意见》提出,昆明市将基于岸坡稳定、行洪安全、生态修复、自然景观等要求,加强城市建设与河道自然景观融合,推进全市32条美丽河道建设。以各区政府为责任主体,结合属地河流水系分布、江河保护治理任务和水生态修复等规划,制定实施方案,让美丽河道建设与滇池治理、黑臭水体长治久清、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统筹推进。通过打造公共开放空间,提升河道及滨河陆域空间对城市的服务能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河湖环境。
《意见》明确,为促进我省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昆明市确保每年9月底前完成数条市级“美丽河湖”的评定并向省河长制办公室申报省级“美丽河湖”。
突出山水城市景观特征
在入滇河道综合治理中,昆明市实施河道支流沟渠整治,编制了“一河一策”整治方案,采取河岸截污、河内清淤、生态修复、清水补给等措施,河道生态得到明显改善,水质明显提升。昆明市生态环境局通报的数据显示,2019年,35条入滇河道中,3条河道断流,24个入湖断面水质达标,8个入湖断面水质未达标,综合达标率为75.0%。
逐年变清的河道,为美丽河道建设迎来了时机,不仅具有生态、景观的功能,还要兼具历史、人文的元素。“随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和落实,近年来,入滇河道综合整治的思路逐步在拓展和完善,河道治理更科学、更系统、更精准。”昆明市滇池管理局副局长吴朝阳介绍,在过去,河道多承担着行洪、排涝的功能,河道建设往往侧重于水利工程设计。如今,河道作为城市多种功能集合的复合空间,除了考虑河道过流量等必要的水利因素外,还要贯彻以人为本、系统治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逐步向河道及两侧陆域整体空间一体化设计转变,与未来城市发展相协调。
按照《意见》,昆明市将以“安全可靠、生态优美、舒适宜居、韵味重塑、智慧管理”的原则建设美丽河道,在促进滇池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滇池流域水资源积蓄、防洪排涝等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丰富城市滨水空间的规模和功能,展示昆明市“三山一水”的高原水乡风格,突出山水城市的景观特征,形成“三面湖光抱城廓,四面山势锁烟霞”的格局。
同时,通过优化水系布局,加强水系管理,完善昆明市河网。昆明市相关部门及各县(市、区)将依据《昆明城市总体规划》《昆明市各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相关上位规划的要求,结合既有支流、沟、渠等水域资源现状,融合河道生态修复需求、各片区发展特色及具体项目建设,梳理历史水系,加强河网联通。
挖掘河道周边历史文化
位于昆明翠湖的洗马河公园,有着浓郁的文化底蕴。这里通过景观打造和奔马、士兵雕塑建设,重现了昔日“柳营洗马”景象。洗马河原是连通翠湖与滇池的河道,在城市化进程中变为一条暗河深藏地下,默默流淌了70年左右。公园建设时,对洗马河水系进行了复明,重新恢复了洗马河区域的历史景观风貌,并将文化符号应用于各种市政设施、城市家具当中,形成亮点和特色。
“这是昆明市美丽河道建设一个思路。”吴朝阳告诉记者,将充分挖掘河道周边历史文化资源,拓展空间、完善设施、展现风貌,让沿河历史文化遗产与腹地公共活动节点和谐相融,打造更具历史积淀的人文水岸,使居民回归“母亲河”,留得住山水,记得住乡愁。同时,结合河道人文历史原始状况,恢复、拓展各类保护保留对象,包括古桥、古码头、古堤、古河道、古井等,做到“应保尽保”。同样,两岸新建桥梁也将与周边历史风貌环境协调,展现人文、艺术、生态等元素,彰显桥梁的技术美和艺术张力。
在这一轮美丽河道建设中,昆明市还融入海绵城市“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理念,挖掘中小河道调蓄能力,完善城市“海绵体”架构,进一步控制雨水径流,实现雨洪优化管理。昆明市还将全面落实“河长制”,因地制宜的制定、实施“一河一策”,逐步开展美丽河道评估工作,积极引入新技术手段,加强水质监测、加大环保监督,保障美丽河道建设有序、高效地推进。
链接
32条美丽河道建设目标
2020年:完成盘龙江、大观河、金汁河、冷水河、牧羊河、小清河、虾坝河、宝象河(新宝象河)、船房河、采莲河、洛龙河、捞鱼河、东大河、茨巷河共14条美丽河道建设、改造、提升;申报盘龙江、捞鱼河共2条省级“美丽河道”。
2021年:完成新运粮河、老运粮河、东白沙河(海河)、马料河4条美丽河道建设、改造、提升;申报大观河、新运粮河、宝象河(新宝象河)、洛龙河共4条省级“美丽河道”。
2022年:完成姚安河、南冲河、大河(淤泥河)、柴河、 白鱼河、老宝象河、中河(护城河)、古城河共8条美丽河道建设、改造、提升;申报采莲河、船房河、茨巷河、东大河共4条省级“美丽河道”。
2023年:完成乌龙河、西坝河、金家河、枧槽河、大清河、广普大沟共6条美丽河道建设、改造、提升;申报南冲河、金汁河、老运粮河、大清河共4条省级“美丽河道”。
云南网记者 浦美玲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