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社会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云南景东:践行“两山论” 走上致富路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02日 07:43:00  来源: 云南网
开栏的话

  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努力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连日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报道团队奔赴全省各地,走进山乡、走进群众,记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脱贫攻坚给边疆民族地区带来的历史巨变和广大人民群众携手奔小康的伟大壮举。本报从即日起推出“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题报道,生动反映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同心同德奔小康的精神风貌,展现各族群众共享幸福生活、共创美好未来的生动实践。

文井镇蓝莓种植基地

  6月19日,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者吉村的蓝莓种植基地里,上百个村民正抢抓节令栽种蓝莓,有的培土,有的浇水,一派忙碌景象。

  放眼望去,东边是哀牢山,西边是无量山。在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滋养下,蓝莓种植基地所处的川河坝景色秀丽,土肥水美。

新鲜可口的蓝莓

  得天独厚的气候和生态优势,正是云蓝蓝莓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择景东建设万亩蓝莓基地的重要因素。“我们滴灌蓝莓的水是无量山流淌出的溪水,主要的肥料则是松树的松针。”公司副总经理朱宏介绍,预计到2023年,公司在景东种植的蓝莓规模将超过1万亩,鲜果年产量约2万吨。通过在蓝莓基地务工、土地流转出租、出售松针,当地村民每年可增加3亿至5亿元收入。采用生态种植的方式,带来了更好的生态效益,比起当地传统的种植方式,种植蓝莓的水、肥、药用量都明显下降,大大减少了径流区的面源污染。

文井镇蓝莓种植基地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方兴未艾的蓝莓产业,是景东县践行习近平总书记“两山论”的一个缩影。

  立足绿色生态资源禀赋,景东县把脱贫攻坚与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实施生态工程和推进生态科技转化相结合,用好生态优势、做好绿色文章,走生态扶贫富民之路;生态与生计兼顾、增绿与增收协调,走“绿起来”与“富起来”相统一的绿色发展道路。

文井镇蓝莓种植基地
 
 
 
坚持绿色发展
 
 
 

  景东,坐拥无量山和哀牢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史上,景东人就有保护生态、爱护环境的文化传统。陈列于县城文庙内的“乡规民约碑”“封山育林碑”都明确记载了对“毁林”“纵火焚山”“封山入林混砍”等行为的处罚条款。

  如今,这一文化传统汇入了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焕发出新的活力。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景东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景东县委书记李春荣说,面对脱贫攻坚的巨大压力,景东县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效益和扶贫成效,始终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推进绿色发展。

脱贫攻坚中的“景东绿”

  景东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补偿制度,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典型案例;2014年,景东在全省率先推行绿色经济考评体系。考核指标共分7个大项37个小项,将绿色经济发展、资源利用效率、环境与生态效率指标纳入县乡综合考评,为干部戴上绿色发展的“紧箍咒”。

  积极实践和创新生态扶贫模式,把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相结合,让贫困群众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2019年,全县兑付生态公益林补偿、天然林停伐补助和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3919万元,其中涉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9110户、资金1700万元;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和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共3937人,其中325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管护劳务费共2118万元。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推动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齐头并进,实现农户得利、社会得益。

  林街乡丁帕村磨刀河小组位于无量山深处。在一代代村民的保护下,磨刀河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村寨周围的森林和近千棵古茶树,给予了当地村民丰厚的馈赠。“这些森林和茶树是老祖宗留下来给我们的,我们要好好保护。”60岁的村民普仕清说,保护好生态,磨刀河就有好日子过。村子里的古树茶,售价已经达到每公斤500至600元,成为脱贫的支柱产业。

灰叶猴。云南无量山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东管护局供图

  监测数据显示,景东森林覆盖率达到71.39%,自然保护区内生态系统保持稳定。因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景东成为首个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生态环境部授牌的“中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项目(TEEB)示范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到每年545亿元。

 
 
 
发展生态产业
 
 
 

  宽阔平整的田里,绿油油的桑树一眼望不到边。

  在景东彝族自治县文井镇文光村,养蚕大户魏大明有着近10年的养蚕经验。魏大明说,自己是村里养蚕最多的一家,自家现在种着13亩桑树,养了11张蚕种,去年养蚕的纯收入有六七万元。

蚕大户魏大明

  文光村村主任罗中发介绍,目前村里共有1640亩桑树,年经济收入达700多万元。此外,村里还充分利用当地充裕的土地资源和优越的光热自然条件,发展烤烟、冬早蔬菜、水产养殖等产业,形成“一年不同天、季季有产业”的立体发展模式。

  立足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景东县大力推广林下种植、生物药业以及现代农业产业。景东县长胡其武介绍,景东县特色生态产业蓬勃发展、多点开花,从山区到河谷、从树梢到林下,初步形成核桃、茶叶、烤烟、蚕桑、特色水果、畜禽养殖的扶贫产业集群,基本实现“家家有增收项目,户户有脱贫门路”。

生态小香菌栽培示范基地

  6月20日,记者来到太忠镇王家村,只见茂盛的核桃林下搭着一个个种植大棚。“我们种植的小香菌是由浙江大学科研团队成功驯化的,口感鲜美程度和野生小香菌差别很小,受到市场欢迎。”王家村三农服务部负责人田丕金说,去年全村首次购入9万个菌棒,一个菌棒能采收1公斤左右鲜品,平均售价每公斤30元,近半年来陆续上市销售,已为村民带来200多万元收入。

  借助中央定点扶贫单位——浙江大学的科研实力,景东县建立起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和研发中心,对野生灵芝、景东小香菌、野生灰色平菇、茯苓等野生食药用菌资源进行鉴定、分离和人工培养,积极探索“野生菌驯化-生态栽培-原料深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模式。

 

 
 
 
建设美丽家园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更多群众参与到保护生态促进发展的行列中来。

  发源于无量山脊的古里河,从原始森林中蜿蜒而出,水清见底。为了保护古里河这条清流,径流区域的景福镇7个村联合开展河道综合治理,今年以来,组织发动干部群众437人,参与垃圾清运、河道维护等19次。景福镇农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景福镇认真落实河长制,在政策宣传、组织群众和巡护、治理等方面工作都抓得很实。各村组一手抓脱贫、一手抓河道治理,党员、小组干部、公益性岗位人员、村民小组脱贫工作委员会成员等积极参与河道治理,精心建设“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绿色家园。

  既要生态美也要生活美,绿色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动力。

文录村保谷田民居换新颜

  走进文龙镇文录村保谷田小组,一间间白墙青瓦的新民居明亮耀眼,一条条洁净的水泥路连接各家各户,村道条条干净,庭院户户整洁。文龙镇把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内容来抓,进一步提振群众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该镇广泛开展环境卫生评比活动,村和小组每月评一次,户每周评一次,评比结果公开公示,评为优的给予一定的奖励。特别是“小手拉大手”渐成风尚,学校和家庭互动,加强整治农村人居环境。通过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村庄,推动农村环境卫生由“脏乱差”向“洁净美”转变,群众生活习惯养成由偶发性向常态化转变,有效解决农村人居环境差问题。“物质上要脱贫,精神上也要脱贫,自家小孩带着做,大人更要行动起来。”这已经成为村民们的共识。

干净整洁的乡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找准生态优先、产业发展、群众致富的契合点,2019年,景东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2元,17433户62404人实现脱贫,110个村脱贫出列,贫困县顺利摘帽。

  共识共行、共赢共享,景东县通过生态扶贫,摆脱了贫困,如今大步迈向全面小康,努力实现追赶跨越发展。

  云南网记者 柴红飚 李汉勇 乐志伟 吕仲先

  图片由记者 夏方海 赵黎浩 沈浩 马喆 岳晓琼 摄

责任编辑:罗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发布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