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块水域就是我们实施的草海大泊口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现场,从16年开始,到了18年就已经有很好的效果了。你们看,这片水域里面人工移植的海菜花已经成活了,这种植物对水质要求极高……”
谈及滇池水质一天天变好,昆明市滇池高原湖泊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杜劲松脸上满是骄傲。
工作中的杜劲松 昆明市总工会供图
面对质疑 咬牙坚持
1991年,杜劲松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水电工程专业毕业,2004年4月,被调入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工作,到如今,在这近二十年的时间里,杜劲松一直致力于滇池治理基础研究、科技创新及应用推广等科研工作。
众所周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起,滇池水质出现恶化,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一眼望去,就像被泼了一层绿漆,臭、脏、乱成为其代名词。
“做了那么多的工程,滇池的水质会不会变好,以后情况会怎么样?滇池蓝藻什么时候能不再出现爆发情况?”多年来,杜劲松作为滇池治理的“技术参谋”,在漫长的治理过程中承受过不少质疑和误解,有过失落,有过迷茫,也曾自我怀疑,然而屡败屡战,他从未想过放弃。
工作中的杜劲松 昆明市总工会供图
“我们必须接受,滇池治理必然是一场持久战,而现在还处于攻坚阶段。”杜劲松一直秉持着攻坚克难的态度。他认为,能够参与滇池治理的研究,对他来说本身就是一种荣幸。“我觉得重要的,是要能执著的做一件事,并且有一份恒心去坚守,我们所做的工作,不管做十几年,二十几年,每天都要重复做同样的事,这个过程肯定是很累很枯燥的。但往往越是这样,就越需要保持一颗初心和自己对这份工作的执着和热爱,不然肯定是做不成的。”
或许回报会迟来,但执着终究没有错付。2016年,为了验证大家的猜测,搞清楚滇池治理的重点,杜劲松和同事们在研究所门口的大泊口水域开辟了0.6平方公里的滇池治理和技术浓缩示范区,与草海和外海相连。到2018年,滇池治理的效果显而易见,全湖水质上升至IV类,为30多年来最好水质。与此同时,生态环境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滇池旁边建了五万亩的湿地以后,原来已经消失很多年的鸟类、鱼类,甚至原来特有的植物海菜花也再次回到了滇池,游客站在岸边就能看到水下茂密的水草,海菜花在水中轻轻飘荡。
测水温、检测水质、挥手指向滇池中随风沉浮的白色小花,杜劲松对工作的热情溢于言表,他的自豪长在骨子里,坚韧和倔强全部汇聚在他望向滇池远方的眼神里。
全天候跟踪 深入研究
防控蓝藻是治理滇池的手段之一。“从根本上控制蓝藻,就需要搞清楚蓝藻的生长机理和影响因素。”为此,杜劲松与清华大学联合,对滇池蓝藻进行深入研究,一路上硕果累累,成效显著。“我们跟踪水体的营养或者说污染物质对它(蓝藻)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和关联性,最后发现光照、风力、风向、气温、水质总磷等这些都是影响蓝藻生长的因素,如果水里面的营养物质达到中营养至富营养程度,海藻的生长速度就会加快。”
从2004年起,杜劲松和同事们便开始对滇池进行持续跟踪,每天都对滇池蓝藻情况进行现场监测。“目前,我们拥有37个摄像头,对滇池外海北岸蓝藻比较密集的区域,应用数据化远程监控系统24小时全天候全方位地进行跟踪,发现哪个地方蓝藻富集比较严重,及时发布预警,相关部门就会进行清除和打捞。”说着,杜劲松就从裤兜里掏出手机,从屏幕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滇池每一片区域蓝藻的生长情况。
用手机查看滇池蓝藻生长情况 昆明市总工会供图
“研究不只是为了研究 还为了更好的推广运用。”自从被调到昆明市滇池生态研究所后,杜劲松一直奋战在科技工作的第一线,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滇池治理的湖滨生态湿地建设、底泥疏浚和河口污染控制工作中,开创性地应用了“无耕作水稻”、“土工管袋围堰”和“河口前置库”技术,上述技术在国内湖泊治理中属首次引进,实际效果和示范作用非常显著。
在基础工作方面,杜劲松先后组织完成了《滇池湖滨生态湿地建设详细规划》、《草海水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等,填补了滇池综合治理重要措施之一的“生态恢复”工作的空白,为滇池湖滨生态建设和草海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研究方面,杜劲松先后主持完成“十一五”国家重大水专项“城市黑臭河道外源阻断工程修复与原位多级生态净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昆明课题研究工作,是昆明课题项目负责人,组织完成“863”科研项目“高负荷构筑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等十多项国家、省市重点科技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
水上环境巡查 昆明市总工会供图
在应用推广方面,杜劲松主持完成了滇池第一块河口湿地《呈贡县大渔乡捞鱼河河口湿地》的设计工作和第一个河口污染控制工程《晋宁县东大河前置库示范工程》的设计工作。通过这几个方面工作的开展,解决了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项重大科技难题。
以身作则 做好滇池治理
“做事认真、负责,从不会摆架子”“他会鼓励我们往自己喜欢的方向研究,也会带着我们做研究”说起杜劲松,同事纷纷表示,工作时,他会手把手教大家规范、标准的操作,对于野外采样标准尤其严格,以身作则,一直强调大家要以规范正确的态度搞研究。
面对研究所的新人,杜劲松都是从最基础的专业知识开始培训,对于细节认真不怠慢,并且让大家自己提出感兴趣的方向,鼓励大家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发展方向,并表示院里会大力支持。事实上,杜劲松对于员工的态度也一直如此,细心培养、竭力帮扶。
国内三湖治理,重点在太湖,难点在滇池。杜劲松说,滇池的治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与时间,但可喜的是,滇池治理在逐步进入全民治理时代,随着相关政策的推出,以及大家的共同努力,总有一天,这颗“高原明珠”将会再次绽放光彩!
云南网通讯员 赵永丹 邓兰芳 杨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