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云南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会在玉溪召开,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省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王树芬通报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推进情况,她指出,2017年,党中央、国务院《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下发后,我省的改革工作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精心部署,迅速启动,各地各部门坚持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势中推进改革,态度坚决、行动自觉、措施有力,改革工作进展顺利,改革效应逐步显现。
其主要成效:一是思想政治引领不断加强。首先是思想上加强引导,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企业、厂矿、工地、车间、班组等产业工人集中的地方开展宣传宣讲,组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诵读活动,充分发挥“学习强国”“云岭先锋”“云岭职工”等网络平台作用,在产业工人中不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引领职工听党话、跟党走。隆重召开云南省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大会,大力表彰劳动模范和产业工人中的先进代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台《云南省工会职工文体活动指导意见》,举办云南省职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330余万人次职工线上观看深入开展演讲比赛、“网聚职工正能量 争做中国好网民”等活动,进一步在产业工人中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其次是地位上全力保障。不断拓宽产业工人民主参与渠道,提高产业工人在各地“两代表一委员”和群团组织代表委员中的比例。云南省中国工会十七大代表中,产业工人代表占到了四分之一。深入推进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建设,7.2万个单位召开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建立厂务公开制度,全省职工董事达2500余人,职工监事2200余人,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增强。再次是组织上充分吸纳。印发《关于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带动工建、工建服务党建”工作的意见》,面向产业工人发展党员4675名。深入推进百人以上企业和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建会入会工作,把最广大的产业工人吸引到工会组织中来,百人以上企业建会2491个、会员80余万人,货车司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建会4455个、
二是技能形成体系加速形成。首先是发挥产教融合的支撑作用。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下拨资金20亿元,用于项目建设和职业学校奖助学金补助,推动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充分发挥技工院校作用,开展技工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接试点,着力建设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基地。积极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和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建成国家级试点11个,省级试点39个,创新了产业工人的培养模式。其次是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引领作用。在“千人计划”中设置“产业人才”专项、在“万人计划冲设置“首席技师产业技术领军人才”专项,对产业工人中的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支持,广泛培育“云岭工匠”“金牌工人”“首席员工”等技术技能带头人,培养和选树云岭工匠50名,建设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154个,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艺传承、技术传授、工匠精神弘扬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技能大赛,对取得省级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称号的,破格晋升为技师、高级技师,缩短高技能人才成长周期,通过省级竞赛,已有1200余名产业工人实现破格晋升,营造了练兵比武、技能成才的良好氛围。再次是发挥技能培训的抓手作用。出台云南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计划,筹集28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技能提升行动,将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50万人次。
三是成长通道逐步畅通。改革评价体系,出台《云南省企业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方案》,在36家企业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工作,将职业技能的认证主体资格从政府转移到企业,建立“谁用人谁评价,真正让企业说了算”的用人评价体系。拓宽上升空间,出台《云南省在工程技术领域实现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实施方案》,进一步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拓展人才发展空间。提高待遇水平,完善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企业工资分配制度,强化工资收入分配中技能价值激励导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
四是合法权益有力保障。健全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建设,定期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分析劳动关系形势,共同研究劳动关系领域重点工作。深化集体协商工作,全省共签订集体合同1.46万份,覆盖企业7.7万个,覆盖职工262万人,搭建了企业与职工平等协商、合作共赢的平台。维护劳动经济权益,深入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开展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活动,为15.6万人次提供免费就业服务咨询成功介绍农村劳动者就业3.7万余人。全力做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职工权益维护工作,累计投入资金8070万元,帮扶改革中生活出现困难的职工6.5万户次。在省属企业培训心理辅导员1000余人次,开展心理讲座1500场次,覆盖职工20余万人。协同发挥劳动保障监察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作用,督促企业落实产业工人在劳动报酬、社会保险、休息休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权益。通过职业病防治、“安康杯”竞赛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等,切实维护产业工人生命健康权。建立了多部门协同的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全力开展农民工工资治欠保支工作,保障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做细做实关爱服务,投入资金5725万元支持职工服务阵地建设工作,健全完善服务职工阵地体系。为解决户外劳动者入厕、避雨、休息等困难,累计在全省建设职工驿站464个,及时提供相应服务。持续开展医疗互助活动,发放补助金9.99亿元,涉及职工139.7万余人次。深入开展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出台解困脱困系列文件,构建层次清晰、相互衔接、互为补充、各有侧重.保障适度的梯度帮扶长效机制。筹集7.5亿元帮扶和送温暖资金,慰问困难职工家庭42.1万户次、一线职工36.7万名,及时为产业工人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五是创新创效活力充分激发。深化劳动和技能竞赛,做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在哪里,劳动竞赛的旗帜就在哪里飘扬。聚焦服务全省重点工程建设,在省“四个一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五网”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持续开展以“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聚焦服务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启动以“助推滇中新发展,建设新区立新功”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聚焦服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探索在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等领域创新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围绕打造“两型三化”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八大重点产业发展等全省产业发展的中心任务,举办3届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涉及工业机器人运用技术、工业硅冶炼等400余个工种,每年均有近2万家单位、超过100万人次职工参加劳动和技能竞赛,从中培养发现了一批高技能领军人才,充分发挥了产业工人的主力军作用。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出台云南省职工创新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创新成果评选奖励管理办法等制度措施,安排资金570余万元,用于对职工创新项目、创新成果的补助和奖励。广泛开展以“四技、五小、六个一”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四技”即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五小”即小发明、小改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六个一 ”即学一门新技术、提一条合理化建议、攻克一项技术难关、参与一项革新发明、传授一门技艺、提高一个技术等级。实施合理化建议5.04万件,开展技术革新项目5600余项,推广先进操作法1800余项,有效调动了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拓展技术交流领域,研究制定《关于组织一线职工参加国际性技术技能交流专项资金补助管理办法》,组织高技能人才赴台进行焊接技能交流,将省茶叶行业职工技能竞赛纳入云台职工文化交流活动,在省属企业的国外在建项聲兰展劳动和技能竞赛、一线职工慰问等工作,推动产业工人开拓眼界、增强本领。
王树芬指出,上述成效的取得,是坚持高位推动的结果。省委书记陈豪第一时间就改革作出批乎,提出贯彻要求,省委省政府迅速下发改革买施方案,把中央改革方案细化为7项39条任务。成工改革工作协调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改革工作。省委副书记王予波多次听取工作汇报,作出安排部署。省政府副省长王显刚也十分关心重视改革工作,对省政府相关部门提出明确要求。各州(市)党委政府先后成立领导机构,制定改革方案,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工会牵头、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丄革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是坚持部门联动的结果。省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的宏观指导、政策协调、组织推进。11家成员单位共同建立了定期会议、信息互通、研究会商、联合调研4项机制,形成改革合力。主动衔接国家政策,先后制定出台云南省技能强省行动计划等改革制度措施50余项,较好打破了部门界限,产生了改革联动效应。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加强统筹协调,大力支持改革工作;省委组织部加大企业党建力度,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大力发展党员;省委宣传部突出抓好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省发改委积极推动产业发展,为产业工人队伍壮大打牢基础;省工信厅积极动员非公企业和职工参与改革;省教育厅不断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省人社厅健全完善产业工人培训、激励、保障各项机制;省财政厅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经费纳入工作经费预算;省国资委大力推动国有企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产业工人待遇,这些,都使改革进一步深化。
七是坚持典型带动的结果。昆明、曲靖、玉溪作为地区创建示范点;昆钢集团等5家企业作为省级企业创建示范点,加大对示范点的指导和支持,昭通、保山、红河、文山、丽江、临沧等州(市)也相应建立了示范点,推动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好经验好做法。在示范点引领带动下,全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多点开花、全面发力,稳步走深走实。
八是坚持宣传发动的结果。全国、省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产业工人集体和个人先进事迹1400余条次,开展了'阅读经典好书、争当工匠人才”读书沙龙、“全民点赞 身边的劳动者”大型网络征集等一系列活动,开设了“新时代云岭工匠精神”讲坛栏目,在云南电视台播出《云岭工匠》纪录片30集,使产业工人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深入人心,为改革的推进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九是坚持调研驱动的结果。省总工会每年至少牵头开展一次调研。2019年11月,又联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组成4个工作组,赴全省7个州市、42家企业单位,宣讲全国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开展专题调研,共召开座谈会12个,听取基层一线500余名产业工人的意见,进一步摸清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的经验做法和存在问题,形成了4个调研报告,整理出1份问题清单、1份政策清单、1批意见建议,为本次会议的召开打下了坚实基础。
王树芬指出,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还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配套政策不完善、底数掌握不清楚、与发展需求不适应、改革合力不充乡、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务必引起鬲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王树芬强调,抓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守正创新与真抓实干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要指示,把改革作为检验“四个意识”强不强、“两个维护”坚决不坚决的试金石;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做到政策配套与措施落地相结合。要把全国改革方案中的5方面25项举措和我省任务分工中的7方面39的出发点和着力点找准,把关键问题吃透,把改革思路理清,打通政策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三是切实摸清底数,做到精准推进与示范引领相结合。各地各部门要精准汇聚本地本领域的相关数据,加强数据共享,为改革推进提供有力支撑;四是强化素质提升,做到广覆盖与高质量相结合。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高质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使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更加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五是厂泛组织发动,做到企业履行主体责任与职工积极参与相结合;六是凝聚工作合力,做到工会牵头与部门联动相结合。各成员单要把改革作为主责主业,严格按照分工方案和任务清单,细化工作措施,实行挂图作战,逐项对账销号,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