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云南省生猪养殖大县的施甸,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之后,就业岗位外拉动减少怎么办?该县的做法是在稳定蔬菜产能、修复废弃茶园、巩固甘蔗种植的同时,把生猪养殖作为保障全国生活的内循环激活,让不能外出的农民工有岗位、有钱赚。
施甸县依托家庭农场开发生猪补栏
进入施甸县的酒房、旧城乡时,映入眼帘的就是北上南下的大型货车里满载肥猪,同时,还有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今年正在建设养殖场“大工地”,给农民坐地创业增添了活跃的氛围。在施甸县的酒房乡,一位叫段军的养殖户高兴地说,“你看看,我本来有一个年出栏500头的养殖场了,现在我又建设一个年出栏2000头的养殖场,我的场才动工,国家就决定把生猪补栏作为今年的重点工程来抓,我们的发展思路就有效的与国家政策对接,我建设的养殖场不是我一个人的事而是安排就业与拉动市场供给的后勤保障基地。”
施甸县依托家庭农场开发生猪补栏
在施甸,猪产业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产业发展的繁荣景象,更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渠道的开通。在施甸县姚关镇的大汉庄园,一位叫金祖良的个体餐饮业经营者告诉笔者,他经营的农家乐不仅仅是餐饮业,在施甸县发展全域旅游的过程中,他的农家乐成了当地土特产销售的重要窗口,他的小作坊每年靠旅游人士购买腌辣食品超过100吨,生猪产业带动食品加工在姚关一个乡镇的产量至少要超过一万吨,一项猪产业带动交通运输、饲料销售、全域拉动和产业融合,有效地给大众创业提供了平台。
施甸县依托家庭农场开发生猪补栏
近年来,施甸县把传统养殖的猪产业从零星养殖扶持成家庭农场之后,推出了科技下百村包万户的科技扶贫服务,把传统养猪只为过年的理念转变到养猪为赚钱的思维轨道上,科技人员推行生猪养殖,从填饱肚子转变到厩养催肥、给猪提供营养餐的工厂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在猪产业养殖流程中,农民科技素质在产业发展中得到了提升,产业也形成了决战贫困的发动机向生产“航母”迈进,经营了几千年的老产业在扶贫攻坚中做航母推着产品出“海”。
据介绍:施甸目前有家庭养殖农场500多家,但是,国内市场猪产品的供给仍然不足,生猪养殖仍然是一个大市场。今年以来,由于疫情的发生,外拉动的就业岗位减少,内循环的创业就有了扩展的机遇,农民就地创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
云南网通讯员 杨连武 李建艳 魏瑄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