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旅游 >> 正文
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发布时间:2020年01月10日 10:01:11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原标题:大理周城 白族民俗活化石

  大理喜洲镇的周城村,是全中国最大的一个白族聚居自然村落,常年居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99%都是白族。

  周城村坐落于大理古城以北25公里的苍山云弄峰下,东临洱海桃源码头,北连著名的蝴蝶泉景区。滇藏公路(214国道)和老大丽公路穿村而过,水陆交通便利。从双廊镇的南诏风情岛往西看,苍山在周城村的上方打开了一道“生命之门”,1400多座白族民居院落从门中“流淌”而出,就像冲积扇一样在眼前缓缓铺开,绵延近2公里,慰为壮观。

  万人白村

  白族民俗的活化石

  周城村的建筑以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青瓦、白墙、飞檐,古色古香。照壁上书有“清白传家”“紫气东来”等语句,隐藏着主人家的姓氏文化。也有用抬头鹤、低头鹤画书“福”字,寓意吉祥如意的好彩头。周城白族建筑的主房,大都背依苍山,坐西朝东,寓意向着太阳升起的东方,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村心广场的古戏台,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以其建筑宏大和工艺精湛,堪称周城白族建筑的精品。戏台为单檐歇山顶抬梁式建筑,是周城居民节日歌舞娱乐的公共场所。古戏台前广场上南北相对的两棵大青树,树高近20米,胸径1.5米,是周城村的“风水树”,也是大理州的“古树名木”。

  从前,周城村的集市只在每天的傍晚开始,所以叫做“晚街”。大青树下、古戏台前,宽阔的广场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日用百货、服装鞋帽、土杂物件;应季的新鲜蔬菜瓜果品种繁多,还有饵丝、油粉、喜洲粑粑、邓川乳扇等特色美食。十里八乡的人都背着篮子来这里买菜,很有生活气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周城村的集市如今已经不再局限于晚市。

  周城至今仍十分完好地保留着白族的各种传统习俗,被誉为“白族民俗的活化石”。2007年1月,云南省政府发布文件,公布周城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衣着服饰

  最原汁原味的白族传统

  在整个洱海周边,周城妇女的服饰,是最原汁原味的白族传统。年轻女子身穿鲜艳的褂子,头戴绣有“风花雪月”的包头:弯弯的包头像洱海里的新月,朵朵艳丽的绣花代表了上关花,顶端洁白的缨须像苍山顶的白雪,耳际垂下的缨穗随风飘洒,寓意为下关的风。老妈妈们则用扎染布的包头帕将头发包起,衣着的颜色以黑色和深蓝色为主,金耳环上穿着红珠子或绿玉环,手上戴着玉镯子,脚上穿着形似小驳船的“分头鞋”,古朴庄重。

  在周城,至今仍能看到白族婚礼中古老而典雅的新娘装束。新娘头上戴的花冠以红色为主,配以黄绿色的许多小绒球,像一座高高的小花山。类似旗袍的大红长袍在进婆家之前要被扯去前衣襟的下半块,以示此后将为人妻为人母。胸前用红毛线拴挂的小镜子,表示与新郎“心心相印”。

  周城白族除了过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外,还有传统的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等民族节日。周城白族的火把节,在大理坝区白族村庄里特别引人注目,以火把多和火把大而著称,是游客们最喜欢参与的节庆活动。

  产业发展

  白族扎染艺术之乡

  周城的白族先辈们,男人赶马驮货走夷方经商、下海捕鱼捞虾;女人生儿育女、纺纱织布扎染。千百年来,周城白族经商和从事手工艺品加工的古老传统习惯一直沿袭着。

  扎染古称“扎缬”“绞缬”,俗称“印花布”或“扎花布”,是周城人世代传承的手工技艺。将白布按绘制好的图案用线缝扎起来,染以天然的植物染料,经漂洗拆线后即成图案,美丽古朴。周城有很多家庭式的扎染作坊,从十多岁的小女孩到八九十岁的老奶奶,人人都是扎布能手。

  据考证,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制成。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到民国时期,以一家一户为主的扎染作坊密集而著称的周城、喜洲等地,成为名扬四方的扎染中心。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扎染村,被文化部命名为“白族扎染艺术之乡”的周城,其传统白族手工刺绣产品深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产品远销世界各国。

  周城村现有扎染作坊18户,民间扎染博物馆一家,年产值900多万元。带动周城村及周边村庄从事扎染及扎染旅游制品加工的妇女达6000多人, 开发扎染产品250余种,扎染旅游制品年销售收入7000多万元,80%以上产品销往日、英、美、加拿大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创汇200多万美元。

  扎染技艺

  工序

  白族扎染是一种独特的染制工艺,民间称为“疙瘩染”。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文献古籍中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

  主要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主要工序有图案设计、印花、扎花、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以扎花和浸染两道工序最为重要。

  手法

  扎花以缝为主、缝扎结合,有单针扎、多针扎、包扎、裹扎、捆扎、绞扎等多种扎法和扎、撮、绉、叠、挑等30多种针法,使用何种扎法、针法,取决于图案的繁简和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产品

  过去,扎染产品单一,主要是手帕、头帕、方围巾等。花纹图案也仅限于小蝴蝶花、小梅花、毛虫花、马齿花等简单的图案。如今,扎染制品种类已涵盖面料、床单、桌布、围巾、枕巾、手帕、门帘、窗帘、沙发巾、挎包、坐垫、茶垫、围腰、服装等多个品种。花纹图案发展到2000多种。

  浸染

  传统浸染主要包括扎染布、平面布、两面布、印花布四个品种。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十分雅致。

  染料主要采用蓼蓝、板蓝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的蓝靛溶液。制品色泽自然,褪变较慢,不伤布料,经久耐用,穿着比较舒适。板蓝根一类的染料还具有一定的消炎清凉作用,有益于人体健康。

  在浸染过程中,由于花纹的边界受到蓝靛溶液的浸润,图案产生自然晕纹,青里带翠,凝重素雅,轻若蝉翼,薄如烟雾,似梦似幻,若隐若现,韵味别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拙趣。

  近年来,在图案艺术、古代缝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的新手工印染技术。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技艺传承

  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一批白族扎染技艺的国家级、省级、州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张仕绅(已故)、段银开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璞真白族染坊于2015年被命名为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同年5月注册了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并建成璞真扎染博物馆。2017年11月,又以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为驻站企业,建成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建设的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大理基地。同年12月,大理大学举办了“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大理大学第二期刺绣扎染培训班”。(记者 秦蒙琳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钱霓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