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云岭职工 >> 时代风采杂志电子版 >> 9月 >> 正文
拉祜村寨的脱贫嬗变
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5日 14:28: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看见生人就躲,躲不开了就趴在地上,羞涩的拉祜族人曾怯于与外界交流,过着苦涩生活。

  总是住了走、走了住,始终没定居。有人是习惯了野外生活,也有人是为了找吃的。

  学习先进技术,改变精神面貌,发展养蜜蜂、种甘蔗等甜蜜产业,如今的拉祜山寨,贫穷留下的烙印越来越少。

  为了“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一场拉锯战再次在云南拉祜寨上演。

  中越边境“苦人”的新生

  上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队屡次进山寻找,将西南边陲哀牢山中过着“野人”般生活的“苦聪人”(又称“拉祜族”)渐渐搬出密林;但难以根除的贫困,又一次次拉着小部分“苦聪人”重回老林。

  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平河镇拉祜寨地处中越边境,山高林密路远,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特困村。全村33户168人,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在数年前,村里还有人游居在密林中,全部家当不足百元。更为严重的是,尿检显示,该村有89人吸食鸦片。

  “很难想象,21世纪还有人直接睡在地上,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这就是我们找到部分拉祜寨人时看到的景象。”平河镇平河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朱福忠回忆,“那会,看到外人找来,拉祜寨人扭头就跑。大概是遁迹山林惯了,害怕与人接触。”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民族工作队找到拉祜寨人后,就曾帮他们开垦了田地、盖好房子。后来,当地政府还将茅草房升级为石棉瓦房。可他们总是住了走、走了住,始终没定居。有人是习惯了野外生活,也有人是为了找吃的。

  拉祜寨村民、59岁的杨立甫说,大家往往带着一块塑料布、一口铁锅就进山了,哪里有猎打、有木薯挖,就往哪里走。晚上,走到哪里就睡到哪里。感冒或拉肚子了,也不懂得医治,就拿鸦片来当药。

  久而久之,拉祜寨形成“整村式”“家庭式”吸毒,大部分人丧失劳动力,卖掉田地,只能回到密林。

  “别人致贫的原因我们有,别人没有的我们也有。”绿春县县委书记李国民将拉祜寨的贫困,称之为“硬骨头中的硬骨头”。为啃下这块“硬骨头”,该县通过易地搬迁、就地戒毒、发展特色产业等方式,开始新一轮的脱贫拉锯战。

  2017年1月,拉祜寨新建的33套两层小楼安居房完工,散落在外的拉祜人被请回了家。家里大到电视、太阳能、床、沙发,小到被子、枕头、牙刷,一应俱全。

  这次搬家,是搬了不知道多少次家的普立好最开心的一次,“长到15岁终于有了床,再也不用担心被石头硝得浑身疼了。”那天,他吃了一次猪肉,“比山上的田鼠肉好吃”。

  不过,这只是拉祜寨脱贫拉锯战的第一步。实现集中居住后,当地派驻由公安、医护、农科等专业力量组成的29人工作队,从教打扫卫生、整理床铺,甚至洗澡、刷牙等生活习惯入手,带领全村晨跑、戒毒、耕种。

  “起初,村民们不知道怎么育苗、施肥,我们就组织全体人员到田间观摩;给村民每人配备了牙刷,大家却一把牙刷轮流刷,我们就手把手一直教;有村民毒瘾发作,我们就领来替代药物日夜守着他……”朱福忠说,为了让拉祜寨人戒毒、养成良好的生活及耕作习惯,驻村队员没少想办法。

  如今,拉祜寨全村居民多次尿检均呈阴性,生理脱毒率达100%;脱毒成功后,不少年轻人还开始走出村寨,承包香蕉地;在稻鱼种养、板蓝根、木耳、草果等产业的带动下,拉祜寨人均年纯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

  走进拉祜寨可以看到,村民们正在半山腰集体补种茶树,山巅云雾处的寨子里,孩子们正在嬉戏。9月,他们中有10人升入初中,开始新的生活。

  快乐拉祜 快乐脱贫

  “拉祜拉祜拉祜哟

  快乐的拉祜人

  幸福吉祥、吉祥幸福、快乐到永远……”

  在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老达保村,村民们经常唱起这首《快乐拉祜》,与前来游览的游客互动。

  4年前,当听说自己要到曼班三队驻村扶贫,还要担任驻村扶贫队长时,励海县农业农村局干部罗志华的心里咯嗖了一下。

  劭海县布朗山乡的拉祜族村寨曼班三队,曾是一个极端贫困的村子。村里原来种茶树,但被村民挖了卖掉换酒喝了,人们的日子过得一贫如洗。

  “既然是组织安排,就要全力以赴。”罗志华说。收拾好行囊、询问了村内情况、盘算了帮扶措施后,罗志华以为自己做好了准备。然而,在驻村入户、摸清村民家底后,他仍被震惊到了,“当时还有人问我,毛主席还在不在?”

  贫穷生活大体是差不多的,但是,致贫原因各有各的不同。在曼班三队,致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怯生”。

  “村民看到生人就躲。”罗志华说。他刚上山碰到的情形,与60多年前解放军在哀牢山深处寻访拉祜族苦聪人时相差无几。费了很大劲,驻村干部才把这个寨子的17户56人找齐了。

  “怯生”的问题,在拉祜族群众中较为普遍。

  “看见陌生人赶紧躲起来,躲不开了就干脆趴在地上。”在拉祜族聚居的西盟县劭梭镇班母村,驻村干部王波说,在精准扶贫政策开展以前,不仅是拉祜族老人会这样,少数拉祜青年也同样“怯生”。

  班母村的拉祜族脱贫户二妹,今年24岁了,前些年她到周边县区打工,因为普通话不好,害怕与人沟通,曾被人骗了。2015年,回到村里的她,见到陌生人还会闪躲。

  不少扶贫干部认为,怯生让拉祜族群众越发封闭,他们不愿、不敢与外界接触,不敢尝试新鲜事物,因而陷入贫困的泥沼中难以自拔。

  素质型贫困在直过民族地区是普遍现象,在拉祜山寨尤为突出。

  2016年以前,曼班三队的村民大部分不识字、听不懂普通话,就连取惠农补贴都要让人带着去,全村仅有5个村民去过励海县城。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在精准扶贫中,政府派来了拉祜族教师,为15岁到50岁的村民培训普通话;广电部门给每家发放了电视机;挂帮单位县总工会,每个季度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帮助村民开拓视野。

  “刚开始,一个村民都不想去,还讲条件,每人要一包烟。”扶贫队员谢益为说,扶贫队员带着村民去看城市、看飞机场、看先进村。起初,还给每人发一张印有电话号码的卡片,反复交代他们,万一走丢可以让路人帮忙打电话。

  外出参观让村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触动非常大。在老达保村,村民们看到先进村的环境卫生搞得好,就认真学起来。现在每逢周二,曼班三队就会组织村民集体打扫公共卫生,村容村貌渐渐好了起来。

  “现在组织参观,村民们都争着去。”谢益为说,大家参观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的积极性也上来了。以前,白天在村里很难见到村民,因为酗酒,很多人都在家睡大觉;现在白天也很难找到村民,因为都去地里干活了。

  眼界开阔了,发展的思路就清晰了。曼班三队有种植水稻、养殖"小耳朵猪”的传统。以往养猪要2到3年才能出栏,在驻村干部的指导下,如今只需要6到8个月就能出栏,村民还学会了给猪打针防疫;一年一季的水稻也变成了一年两季。

  班母村也在发生改变。最近政府和蜂业公司联合开展“中华蜂养殖培训班”,吸引了86名群众参加,他们第一次体验到了“军事化”的培训。

  培训老师普光伟说:“这里的村民有一定养蜂经验,但不适应现代养殖需求,我们上门培训,就是要让大家学到先进技术。”

  今年,班母村村民娜药家里出现变故,不再外出务工,得知村里办起了中华蜂养殖产业,她便向村里提出要参加培训、在蜂场务工。现在每月能赚2400元,她还打算学会繁育蜂王,以后自己养蜜蜂。

  几年前,老达保村还与其他拉祜山寨一样,贫穷长期伴随着村民的生活。很多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大山,人均年收入只有一千多元。

  村民李石开没能逃脱贫穷的束缚。1984年,还住在茅草屋里的他,因为喜欢吉他,把养了很久的猪卖了60元,花50元买了一把吉他。弹吉他,成了他打发时间、自娱自乐的方式,至今他仍记得拿着吉他回来时的那份快乐。

  2013年,一家由农民自发自创的演艺公司成立了,李石开的女儿李娜保成为副董事长,村民全部入股。从此,老达保寨一半以上村民成了演员。参与村里“实景”舞台演出的村民,不会吹拉弹唱跳也没关系,牵牛拉狗也是演出的“重要角色”,这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来源。

  公司自成立以来,已接待游客11.6万余人次,群众分红250万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19.6万元。近年来,李娜保还带领村民把拉祜歌曲唱上央视舞台、唱进国家大剧院,甚至漂洋过海唱到了国外。

  生活在哀牢山深处的拉祜族苦聪人不甘落后,过去他们缺少商品意识,最近一二十年,才开始学会做买卖。

  40岁出头的熊开明,十几年前搬迁时,全家四口人只带了两口锅。两年后,他家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小超市。后来,他办起了电子商务服务站,政府为他家拉了网线,安装了电脑,他妻子专门到县城参加了政府免费组织的网购培训班。

  “现在村民都来我家网购。”熊开明说,“我还要把山里的土鸡、土猪卖到全国去。”

  如今,拉祜族群众改变了过去封闭的状态,告别了苦涩的生活,自由追逐快乐,拥抱快乐生活。(记者 伍晓阳 杨静)

  由《时代风采》杂志授权刊发,不得转载。如需转发请联系《时代风采》杂志编辑部0871-64143875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