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云南鹤庆蝙蝠洞发掘千余件石器 揭秘远古人类技术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2日 07:17:01  来源: 云南网-春城晚报
分享至:

  原标题:鹤庆蝙蝠洞遗址 发掘千余件石器 属旧石器时代遗址 对探索远古人类技术具有重要价值

T2探方第11层第2水平层遗物分布情况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记者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联合其他单位对大理州鹤庆县蝙蝠洞遗址开展了配合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工作,出土了打制石器千余件和大量动物化石,这是大理州境内正式发掘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发掘和研究对于大理乃至滇西地区史前历史的研究以及远古人类技术和行为的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文化层出土的犀牛牙、熊牙和蚌壳等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蝙蝠洞 发现石制品和动物化石

  蝙蝠洞遗址位于鹤庆县金墩乡邑头村委会境内羊龙潭水库西南约1.1公里处的废弃采石场内,原为一处完整的洞穴遗址,但其洞顶、洞口和洞穴前部已遭破坏。

  2019年4月,在配合鹤庆金墩乡蝙蝠洞片区废旧矿区生态恢复项目建设的调查中,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了包含有大量石制品和动物化石的原生洞穴堆积,从而确定蝙蝠洞为一处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6月底至8月初,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大理州文物管理所和鹤庆县文物管理所对蝙蝠洞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

  由于遗址所在区域前后经历了采石场爆破采石和项目施工单位爆破施工,遗址周边山体上的基岩多有松动,残存的洞穴部分也基本上被施工产生的大量落石所掩埋,遗址发掘工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为此,考古队制定了周密的安全防护方案,在完成先期人工排险和落石清运等工作的基础上,还在工作区域内布置了防护钢架、防护网、防护挡板和护栏等安全防护设施,以保障人员和遗址的安全。

  考古人员还积极加强遗址的多学科合作研究,与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合作进行遗址沉积物的光释光年代测定,与南京师范大学合作进行遗址的釉系法和ESR年代测定,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进行古环境和遗址形成过程的多项研究工作。

文化层出土的部分石器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文化层 石制品均为锤击制品

  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遗址的地层堆积主要包括洞穴上部的文化堆积和洞穴下部的裂隙堆积两部分。

  文化堆积包括第3层至第13层,厚度约2.3米。其中第3层至第6层主要由胶结或未胶结的红色砂质黏土沉积构成,为遗址的上部文化层,厚约87厘米;第7层至第13层为遗址下部文化层,主要由胶结紧密的青灰色钙质胶结层与红褐色黏土薄层交替沉积构成,厚约143厘米。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均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和动物化石等遗物。

  文化层中出土的石制品标本全部为锤击制品,以中小型火成岩砾石为主要原料,其中包括有石核144件、完整和不完整石片191件、工具74件(包括刮削器、砍砸器、凹缺器、尖状器和石锤等,其中以刮削器数量最多,共57件)。

  文化层出土动物化石的种属以偶蹄类动物为主,包括有牛、犀牛和鹿等,另有少量奇蹄类动物的羊和食肉类动物的熊和鬣狗等。这些动物化石都比较残碎,以动物颌骨和牙齿化石所占比例较高,包括有颌骨、鹿牙和牛牙化石各100余件,犀牛牙化石9件和食肉类牙齿化石8件。

  除了编号遗物之外,文化层中还筛选出未编号打制石器数百件,动物牙齿、碎骨等化石数万件。另外还成块收集了包含有大量化石和石制品的钙板200余编织袋,这些遗物目前尚未进行整理和研究。

  遗址文化层

  出土编号标本1184件

  包括石制品642件

  动物化石539件

  烧骨和烧石数件

  疑似有人工痕迹的带尖骨制品2件

  意义

  反映更新世古人类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与下部文化层相比较,遗址上部文化层中出土的石核和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小型化、专门化的趋势,以及复杂剥片和精细加工的迹象,反映出在早晚两个阶段古人类在石器技术上的变化和发展。

  根据遗址上下两个文化层的沉积构成情况,以及出土打制石器的类型组合和技术特点,考古人员初步认为遗址上部文化层的年龄可能在距今10万年之内,遗址下部文化层的年龄可能大于距今10万年。洞穴下部裂隙堆积内古生物化石层的时代应该比下部文化层要更为古老。但关于遗址各个地层具体年龄数据的分布情况还需要各类测年样品测年工作完成之后才能够准确了解。

  蝙蝠洞遗址为大理州境内正式发掘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遗址文化堆积沉积结构稳定,各地层界线清晰,时代跨度较大,可能包含了从更新世中期到晚期的多个地层和沉积单元,可以作为金沙江中游地区中晚更新世阶段的一处典型地层剖面,为滇西地区乃至西南地区更新世阶段地层和史前文化序列的建立树立了重要标杆和参照;遗址地层堆积序列所代表的气候环境的冷暖交替变化,对更新世阶段金沙江中游地区古气候环境的复原和重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探索和研究更新世阶段古人类对气候环境的适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素材和线索;遗址上下文化层出土石制品在技术面貌上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变化反映出更新世期间区域内古人类技术和文化发展的独特轨迹,对于探索和分析区域内现代人的出现方式以及古老型人类和现代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遗址虽遭受到较大破坏,但文化遗存依旧非常丰富,为研究金沙江中游地区古人类的生存方式、行为特点和技术文化等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遗址出土打制石器在技术上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面貌,为西南地区史前文化多元共存现象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研究素材和样本。其发掘和研究对于大理乃至滇西地区史前历史的研究以及远古人类技术和行为的探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记者 杨质高 实习生 马永娇 何玉珍)

  

责任编辑:范春艳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