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区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尼西黑陶:千年的指尖技艺生生不息
发布时间:2019年11月01日 10:08: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在云南省香格里拉县的一个藏族乡村尼西乡里,有一个村民世代以制作黑陶为生的村子汤堆村,村落里家家烧陶、人人做陶,尼西黑陶处处可见。一套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陈旧耐用的木案,几片历经岁月打磨的木板底座,和一双灵巧、勤劳的双手,让拥有2000多年烧制历史的尼西黑陶制作工艺成为了汤堆村人世代传习的技艺与记忆。

  黑陶诞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以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呈现出纯净的黑色,制作工艺质朴而独特,承载着历史悠久的文明,也体现着藏地的风土人情,浓缩着藏民族的文化。

  尼西黑陶与它的传承者们

  汤堆村,距离云南香格里拉县城30多公里,旧时曾是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湛蓝的天空之下,雪白的山峰相依,藏族人民生活在这里,守着一份纯粹的制陶手艺,一传就成为了上千年的接力。

  尼西黑陶“黑如漆、光如玉”,作为藏族文化的象征,它也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酥油茶罐、炭火盆、形状扁圆的黑陶锅、挂在墙上的藏八宝,餐具、炊具、茶具、酒具、饮具以及香炉、酥油灯等,尼西黑陶制品种类超过一百种,它几乎覆盖了藏民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

  汤堆村,共有163户人家,其中92户,共计112人从事黑陶技艺。一批又一批的手艺人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和使命,薪火相传。老工匠孙诺七林、当珍批初等人就是尼西黑陶手艺最好的传承者,他们的家族世代沿袭陶艺制造,一生只做一件事情 ,用双手的温度锻造出一件件融入日常生活的器具,赋予尼西黑陶卓然质朴、独具一格、世代相传的独特韵味。

  世代以黑陶技艺为生的汤堆村人在解放前,村民靠烧制黑陶日用品换取衣物粮食,解决温饱,这时候的尼西黑陶是村民的生计依靠,产品供应范围局限当地市场。上世纪八十年代,尼西黑陶的制作还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但迅速兴起的旅游产业使得尼西黑陶逐渐开始走出云南。至此,尼西黑陶初步跳出了“自给自足”的本地“圈子”,开始向更为广阔的市场走去。

  为了帮村民打开销路,保护和传承黑陶技艺,2005年当珍批初创建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汤堆村有了第一家真正把尼西黑陶作为产业,进行市场经营的公司。

  一份传统产业的兴起和困境

  “尘封了千年的宝藏一旦被发现,势必会受到万众瞩目。” 随着香格里拉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尼西陶器有了很大的市场潜力。突破了传统自产自销售卖模式的尼西黑陶,依靠着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集中生产售卖的合作社销售模式,开始在香格里拉旅游产业高峰到来的绝佳机遇里广泛受到外来游客的热捧。

  一边是悄然兴起的尼西黑陶热潮,一边是急剧衰减的尼西黑陶使用价值。对于传统的藏族人民来说,尼西黑陶制作而成的器具是他们使用了上千年的物件,茶杯、茶壶、火锅、火盆、香炉、花盆、烟灰缸……生活所用之物皆来自尼西黑陶。但是,社会文明在进步,社会经济在发展,受现代工业技术的冲击,黑陶作为日用品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小,尼西黑陶的使用性在下降,使用价值被代替。“轻便的不锈钢产品取代了具有一定重量的尼西黑陶产品,极耐高温的铝制产品取代了隶属低温淘气的尼西黑陶……”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份被使用了上千年的尼西黑陶器具在使用数量上不间断的骤减,这份被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技艺也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2008年,尼西黑陶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项发端于民间、发展于民间、服务于民间,保持了陶瓷艺术的淳朴和自然的生活气息的传统工艺和陶器似乎开始成为了“遗产”。“年轻人开始放弃学习制作尼西黑陶,家用陶器更多的成为了装饰品。”

  在此时,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凝聚作用,汇聚一批文化传承者,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同时,不断探索尼西黑陶新的实用价值,公司还派了一批尼西黑陶手艺人到沿海地区考察、了解陶器市场,并聘请资深陶艺师成立尼西黑陶研究室,对汤堆土陶的历史、制作工艺和新产品进行研究开发。

  尼西土陶选料精、做工细、品种多,是一种低温陶器,从采集陶土到陶制品完成要历经一个月左右。三种原料泥土按比例混合、数十道工序反复制作,烧制方式也很原始,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时于露天空地上生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烧制数十分钟。尼西黑陶的每一件产品均来自制作者用双手不断增加粘土和塑形的过程。传统的尼西黑陶就算是圆形器皿,也不借助电动转轮,全凭匠人的手、眼与经验。但如何跟上时代步伐,适应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着的市场需求?

  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先试先行的带头人,再一次成为“先吃螃蟹的第一人”。2013年,公司全面改革,重新寻找一条在现代社会中,既能拓展尼西黑陶市场发展空间,又要坚持其传统工艺的发展路子。

  “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接受和学习新的现代工艺生产技术,节省不必要的生产流程,批量生产日用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坚持传统的尼西黑陶手工制作工艺,做精致、高端的黑陶艺术品,传承这项技艺,使其源远流长。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直在思考技艺传承的转型,生产模式的变革,让尼西黑陶的后辈传承者们从容地传承和发扬祖辈留下来的技艺文明。

  古老工艺在创新发展中传承 

  去往尼西黑陶的发源地汤堆村,一路上能看到十余家黑陶店铺开设在路旁,店铺里摆列着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器皿。尼西黑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外表黝黑厚重、简练生动,纹样图案生动活泼,取材主要来源于生活。途经的游客看到这些色泽黝黑的陶器,都会忍不住的停下脚步,品鉴、欣赏,细细把玩一番,但是,顺手买了带走的却也有限。

  “尼西黑陶的市场一直在压缩,除了传统的炊具、茶具之外,尼西黑陶的使用性正在限制它的市场发展,在保留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应该适时进行创新和变革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四清说,为有变化,不断的适应当代社会的市场和消费者所需,不断寻找新的市场,才是传承尼西黑陶最好的选择。

  2013年,对于香格里拉尼西黑陶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来说是一次巨变,也是一次发展的一个新起点。通过不断的改善黑陶的泥土材料配比方案,使煅烧出来的黑陶在外形和质量上达到最佳;在黑陶的煅烧温度方面,经过长期的调研和实验研究,使用电窑进行烧制,尼西黑陶的温度相比提升了300摄氏度,完全适应了现代生活高温烹制的要求。

  正如烧制精致的尼西黑陶需要经历烈火的焚烧,之后,方可“浴火重生”,再创辉煌。 

  2016年至2017年间,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张来自上海餐饮市场的“超级订单”使得尼西黑陶数以万计、成批成量的涌入国内市场。随即,海外市场也逐步打开,这些带着浓厚藏族文化和特点的黑陶产品远销美国、日本、瑞士和印度……

  如今,在社会经济下行的市场竞争中,一代传统的尼西手艺人伴随着逐渐衰弱的使用价值正在老去,但一批新的传承人正在成长。有了年轻人,尼西黑陶就有了未来,“做好尼西黑陶的手艺传承,年轻人有我们自己的办法。”拉茸肖巴作为家族制作黑陶的第八代手艺传承人,更是作为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的一员,在他看来,最好的传承就是“守住根本,以旧换新,走出去。”

  “从选土到制胚,从磨光到烧陶,十道技艺工序要守住,这是尼西黑陶的生命所在。””在拉茸肖巴看来,古老守旧的烧制方式可以改变,笨重古板的器皿样式也可以创新,只要尼西黑陶的技艺灵魂还在,它就可以变化成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一切商品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来一场创新形式的“复兴”。

  这场以“创新”换“复兴”的发展之路,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在老一辈尼西黑陶手艺人的带动下走了近15年,此起彼伏,瞬息万变,而尼西黑陶的技艺和历史已延续了上千年。它在暗淡的时光里星火燎原,在灿烂的日子里隐藏微光,尼西黑陶正是以一种悄然无息的形式融进了世代藏民的生活里才得以留存。然而,无论社会如何变迁,贸易市场如何变化,它正在寻找一种形式,也总能以一种最为适宜的形式,与人文相关,亲近生命,源远流长。

  云南网记者 龙彦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