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文化传习所
距离南华县45公里的五街镇,有这样一所彝族文化传习所,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当地彝族民俗实物。
“五街镇有92%的人口都是彝族同胞,建立彝族文化传习所就是要宣传和展示彝族传统文化,沿袭彝族人传统的手工技艺,促进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认知,使彝族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指着依山而建的楚雄州博物馆南华五街彝族文化传习所,南华县五街镇镇长彭建林说。
彝族文化传习所
彝族农耕器具、火草麻线纺织、毕摩文化、传统服饰与刺绣文化、姑娘房与火塘文化……走进传习所大大小小十几间房屋,只见每个房间里都陈列着一件件从彝族民间收集来的古老生活用具,犹如一座大型彝族文化基地,真实再现出当地彝族的文化遗存,这些年代久远的器具铭刻着历史的足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在传习所火草麻线纺织展区内,一架有些年代感的织布机、一捆捆火草麻布、火草麻布纺织步骤,再现了彝族服饰深厚的文化内涵。“彝族火草麻线织布文化是彝族最古老、最原生态的纺织技术。火草麻布的原料为火草和亚麻,全套74个纯手工工艺环节,历史可追溯到隋朝时期。”彭建林说,目前五街镇还存有几台织布机和少数会此套工艺的妇女,这种麻布是制作彝族传统服装的必需材料,因保暖效果好而备受彝族人民喜爱。
彝族文化传习所
“能掌握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彝族妇女都是跟妈妈学的,妈妈是跟外婆学的,这样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的。”彭建林告诉记者,如今,在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草麻布纺织技艺传承人、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五街镇罗鲁村村民罗应琴的带领下,五街镇已经有40多个掌握火草麻布纺织技术的传承人,每年通过卖彝族传统服装年收入能达到3万多元。
彝族文化传习所
在传习所民风民俗展区,墙上挂着的彝族婚礼、民居、丧葬、跳会、火把节等10多种民俗和五街镇彝族罗鲁历史的详细解读。每当遇到这些节假日,当地村民们就会自发的聚在一起,重温并传承这些传统。
“传习所自2013年开始建设到现在,已经是南华县五街镇第一座大型彝族文化基地,院内所有建筑均按照当地彝族院落建筑习惯进行布置,所有陈列品均来自当地彝族村民的生活,生动展示了当地彝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与变迁。” 五街镇镇长彭建林告诉记者,如今,传习俗所已成为楚雄州推进彝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新亮点。下一步,五街镇将以民族特色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为载体,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开发,通过民族文化与旅游业融合互动发展,使其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表、特色旅游的名片、美丽南华的窗口。
云报全媒体记者 吕瑾 饶勇 秦明豫 李星佺 赵黎浩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