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首页 | 邮箱    
一个深度贫困民族村寨的蝶变之路
发布时间:2019年09月07日 11:10:31  来源:人民网-云南频道

  原标题:一个深度贫困民族村寨的蝶变之路

高发村全景。人民网 李发兴 摄

  车行山间,公路像灰色布带一样绕在山体上,怎么也绕不到头。过了好久,目的地高发村才到。

  和这山间公路一样,前些年,这个以汉、彝、白、傈僳等民族混居的村子,村民们日子艰难,前景灰蒙蒙一片。2014年,村里贫困发生率17.07%。2017年9月,被云南省、大理州认定为深度贫困村。

  近些年,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推动下,当地政府、驻村扶贫工作队持续发力,村民们日子越过越好。201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3633元,贫困发生率降到0.84%,贫困村、贫困人口退出指标全部完成。

  如期脱贫后,当地老百姓正手牵手共唱民族团结,心连心共谋乡村振兴。

当地核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村里要发展 主业副业都得有

  一个村子要发展,要脱贫,得先看你有什么,适合发展什么。

  地处云南省大理州漾濞彝族自治县平坡镇西南部、大山深入的高发村有啥?核桃。

  这里核桃资源丰富,有核桃树59400多棵,核桃古树15000多棵,登记挂牌的古树500棵以上,登记挂牌最久的古树是1120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核桃树村。

  有核桃树不假,可那么多年过去,核桃产业起色不大。怎么办?

  当地政府在村里组建核桃加工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并与核益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签订核桃收购协议,以全县核桃市场价为基准,上浮10%的价格收购古树核桃、娘亲核桃。

  杨树何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也是入党积极分子,他在村里开了家核桃加工厂,把核桃卖到江苏、上海,年收入10多万元,日子过得挺好。

  这天上午,数10人正在杨树何的加工厂敲核桃。只见他们右手持棒槌,左手把脱了青的核桃放砖头上,然后用棒槌敲。没两下核桃敲开了,工人们取出核桃仁,取不干净的,用起子倒腾,直到把核桃仁全部抠出来。

  一问,都是本地人。他们或因身体不好不适宜外出打工,或家里有老人、小孩照顾,不方面出门。“每天在这里赚五六十块,不出去打工也可以。”彝族妇女徐文花说,家里还喂着牲口,丈夫、孩子在外边打工,全部收入加一起,“只要不乱糟践,钱够花了!”

高发村完小跳课间操的孩子们。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核桃产业是支柱,其它产业也没落下。在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帮扶下,当地鼓励村民多元化种养殖,带动村民发展生猪和辣椒产业。目前,全村生猪存栏10000多头,户均20头,并由村党总支牵头,推行“党支部+公司+农户”的模式种了工业辣椒50亩,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

  当地还通过开展贫困群众砌砖、电焊、修理、烹任、种植、养殖等实用技能培训,增加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人数,增加群众收入。

  33岁的建档立卡户罗承杰一家五口人,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妻子身体不好,两个孩子还小,全家5张嘴,全指着他一人过活。

  前几年,罗承杰压力大,挂钩他家的平坡镇党委书记杨铁柱苦口婆心劝:“现在国家扶贫政策多,只要你肯干,好日子指定不远。”罗承杰起初不信,可当他拿到11000元的危房补助款,并成了村里的生态护林员后,他信了。

  如今,罗承杰家新房盖了4年多;干生态护林员,每月扣除保险,还剩800元;出去教别人电焊;村里动员他养猪、养牛;还入了合作社,每年有分红……杂七杂八加一起,罗承杰年收入五六万元,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去年也顺利脱贫。

  村里的“罗承杰”还有很多。2018年,高发村农村常住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33元,增幅为10%,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84%。

村民正在加工核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民族文化要传承 大人小孩都得上

  脱贫了,日子好过了,脚步不能停下,出门的路、家里的厕所,甚至民族文化的传承……样样都得跟上,不然下一步想实现乡村振兴,太难!

  村里的主干道几年前虽硬化了,可太窄,加之一侧没护栏。几年前,村里一人从路面摔出,掉进10多米的深沟,命一下没了。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派到高发村的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沈亮均2018年3月到任,听说此事后,从省民宗委申请资金,把村里的路拓宽了,还加上护栏,如此一来,村民进出安全多了。

  村里路两侧的护坡全是杂草,动辄一人高,沈亮均发动群众把杂草清除,撒上花。前两天进村,花开得正艳。

  这几年全国范围内推进“厕所革命”,高发村响应号召,政府给一定补贴,村民自筹一部分,建起冲水的卫生间。村里正在建3个公厕,也是冲水的。“看看,多好!”罗承杰有点“嘚瑟”。

  高发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寨,民族文化的传承得跟上,可走遍村子,却没有一处供村民跳舞、打歌的地方,省民宗委投入资金,依托高发村汉族、彝族、白族、傈僳族等多个民族融合的优势,打造了集“民族性、实用性、群众性、娱乐性”多功能一体、辐射7个村民小组的民族团结示范广场。广场8月已开工建设,10月底即可建成。

村民正在加工核桃。人民网 李发兴 摄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可仔细一问,很多彝族孩子不会说彝语,不会用彝族文字写名字。“这不行啊!民族文化的传承得从娃娃抓起!”沈亮均和当地政府商量后,发动孩子们跳民族舞,学彝族语言、文字。

  如今,在高发村完小的民族大课间活动上,学生代表每周要讲一个民族团结故事,每周要会唱一首民族团结歌曲,每月要写一篇民族团结作文,书写村里变化……

  “我们不求孩子们将来能传承多少本民族的东西,只要他还记得用本民族的文字写自己的名字就行。”这是沈亮均的最低目标。

  关于村里以后的发展,“重点打造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奠定基础,争取把高发村建成一个民富村美人和谐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沈亮均说。

  此时晌午刚过,不少人家,核桃树下,摆个小桌,几条凳子围起,喝茶聊天,远处山青水绿,风景这边独好。“我们追求的,不就是这样吗?”沈亮均说了这么一句,样子像突然想明白一件事一样。

责任编辑:董明强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