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年哈尼梯田故乡的新时代画卷
一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沃土,从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走来,与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接续成“三千四百年”的亮丽名片;
一片禀赋优越、大有可为的天地,孕育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的边陲明珠,造就了国家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重要的现代工业和能源基地,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环境让人流连忘返;
一处活力四射的开放前沿,凸显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窗口区位,红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三区联动”,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泛亚铁路联通内外,全方位开放持续加速。
穿越岁月积淀,大河奔涌向前。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的坚实步伐,千年哈尼梯田故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47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创新实践,铺展出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发展画卷。
转型升级 现代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比翼齐飞
有着13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见证了红河大地的沧桑巨变,并与不断探求转型升级的“世界锡都”个旧及滇南中心城市群交相辉映,成为红河州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靓照。
5月初,全国大部分地方的葡萄还未成熟,而建水出产的“阳光玫瑰”葡萄已摆上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高端水果市场的货架,每公斤售价突破百元,依然供不应求。
“近些年,成熟早、风味浓、品质优、外观好的建水葡萄逐渐占据了国内早熟葡萄市场的半壁江山。”深耕葡萄产业多年的云南云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贤近说,当地充分利用气温、降雨、日照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使产品形成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目前,建水葡萄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产量达16万吨,产值超20亿元,被授予“中国早熟优质葡萄第一县”称号。
不止是建水,在泸西,“后G20时代”的蔬菜产业借助品牌效应,紧盯市场需求,将品种和结构往优质高效、绿色有机的方向调整,实现收入一年一个新台阶;在蒙自,总投资约26亿元,包含蓝莓高标准设施栽培示范基地、水果分选加工和冷链物流园区等“三基地、两园区、一总部”的联想佳沃(蒙自)乡村振兴万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如火如荼,蓝莓品种、灌溉系统、加工分拣设备、高层技术专家等资源均采用全球化优选配置……
近年来,红河州依托规模化布局、园区化推进、标准化生产、组织化引领、品牌化打造、融合化发展“六大抓手”,着力打造“绿色食品牌”,持续推进“两区一带一园”建设,不断提升“六大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效益。其中,水果和优质稻种植面积居全省第一,花卉园艺面积居全省第二。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工业转型升级也迈出新步伐。从集采、选、冶、深加工一体化的铜产业链逐步成形,到以晴集团红河科技产业园的互动机器人在2019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上吸睛无数,曾是云南工业文明发祥地的红河州,正脱去工业“黑大重粗”的形象,展现“高精尖特”新力量。
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和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一加一减,质量效益持续改善、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越走越宽。今年上半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4.4%,电子制造、生物医药、食品加工等新兴行业成为拉动工业快速增长的重要引擎。
与此同时,以红河综保区为引领、蒙自经开区为支撑、河口跨合区为前沿的红河州对外开放新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国内外领先企业入驻和人才、资金、技术集聚,政策、区位等优势不断显现。2013年至2018年,全州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826万美元增加到17.7亿美元,增长了35.6倍。
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三,跃居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第二位。随着“融入滇中、联动南北、开放发展”三大战略的深入实施,红河州正成为令人瞩目的沿边开放新高地。
打牢基础 城乡协调发展映照美丽和谐家园
夏秋的红河,热气腾腾、生机盎然,但比天气更热的是高速公路、高铁工地上施工的场景。
7月8日,蔓(耗)金(平)高速首片T梁在阿得博5号大桥架设成功,红河州内的8条高速公路累计完成投资已过半,南部高速建设稳步推进。2.4万公里等级公路,696公里高速公路,让红河南岸几代人“高速通到家门口”的梦想清晰可见,全州“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即将实现。
另一边,昆(明)玉(溪)河(口)铁路玉溪至河口段设备补强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弥(勒)蒙(自)铁路施工紧锣密鼓,昆明至蒙自“复兴号”动车组列车下半年将开到国门。
现代综合交通网的织密,构筑起以个旧、开远、蒙自等滇南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半小时经济圈和蒙自至建水、弥勒的1小时经济圈、生活圈,为推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打牢了基础。
从建水临安古城传统风貌恢复保护到屏边苗族精品特色县城打造,从滇南中心城市扩规提质到弥勒休闲康养之城的塑造,从8个特色小镇亮丽兴起,到13县市“美丽县城”建设稳步推进,一个个闪亮在西南边陲的“滇南魅力新城”不断崛起。
围绕“滇南中心·国家门户”的定位,红河州以融入滇中城市经济圈为切入点,以创建美丽县城(城市)为抓手,着力构建独具红河特色、充满发展活力的新型城镇体系。2018年,全州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到47.9%,9.5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从2019年起,用3年时间对全州县城进行全面改造提升,将滇南中心城市打造成现代化开放型山水田园城市,在市区融合、产城融合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8个特色小镇串珠成链,紧扣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实现特色发展,成为红河州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亮点。紧扣“特色、产业、生态、易达、宜居、智慧、成网”7大要素发力,“红河制造”的特色小镇气场十足。
元阳哈尼梯田小镇突出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遗产展示,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屏边滴水苗城以城市风貌提升为主线,打造苗族风情特色小镇;弥勒“东风韵”小镇围绕名家名企引进和浓厚氛围营造,打造“立足云南、面向世界”的文化艺术交流殿堂;建水临安古城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融汇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古城……一座座正在建设提升中的特色小镇,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载体、拉动投资的新引擎、展示特色旅游的新窗口。
截至今年6月,全州13个特色小镇累计完成投资120.8亿元;2017年至今,全州特色小镇入驻企业696户,直接带动就业8.7万余人,累计接待游客43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06亿元。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红河各族人民素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人文,从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哈尼梯田“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呈现的“四素同构”农业生态系统,到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奏响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红河实践,在米兰世博会上大放异彩的哈尼生态古歌正在吟唱永续发展的时代新篇。
改善民生 发展成果提升获得感幸福感
每天傍晚,被称为红河州植物群落“大观园”的蒙自滇南绿洲生态园(启园)便热闹起来,人们在绿荫掩映的步道上散步、锻炼,享受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茶余饭后有了畅快呼吸和欣赏美景的好去处,幸福指数直线上升。”正牵着孩子观察苏铁的市民吴刚说。
“小时候,甸溪河就是一条臭水沟,两岸环境脏乱差,大人不让我们靠近。”5月1日,弥勒市甸溪河治理工程项目一期正式对公众开放,居住在河边的弥阳镇陆丰村村民李爱英从弥师路出发,沿着改造好的河段步行至锦屏山下,一路连连感叹“变化太大”。集治水、治污、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北生态湿地休闲段、田园风光游憩段和锦屏峡谷溪流段等3段区域风光各异,串成了一条数公里长的生态“画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党的十八大以来,红河州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群众守护好一片碧水蓝天。全州建设的11个森林公园、3个湿地公园让每个县市拥有了“绿色客厅”,城市面山和通道绿化构建起绿色生态屏障,屏边大围山、绿春黄连山、金平分水岭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不断加强……推窗见绿、出门见景,漫步红河,绿色正在成为这片土地上最美的底色。
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让百姓从发展中收获“金山银山”。
走进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核心区的大鱼塘村,黄绿相间的稻田随风起伏,鸭群游弋其中,偶见鱼鳅浮头。这里是全国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出产的梯田红米、梯田鱼、梯田鸭蛋均获得有机认证,并搭乘电商“快车”远销省外。
通过科技支撑、综合种养、龙头带动等做法,仅在过去一年一季的红米中荣枯、亩产值不到2000元的梯田,实现了“一水三用、一田多收”的综合产生和每亩“百斤粮、百斤鱼、千枚蛋、万产值”的经济效益,带动了各族群众“回归”家乡。
“稻鱼鸭”激活了生态经济,乡村旅游则撬动了“美丽经济”。在距离大鱼塘村半小时车程的阿者科村,“红稻农家”餐馆老板高烟苗还沉浸在收获的喜悦里:“没想到刚开张1个月,纯收入就将近5000元。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是最大的卖点,也是最宝贵的财富,必须保护好、传承好。”
按照生态文明理念实施哈尼梯田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改变了千年单一的水稻种植方法,同样1亩梯田,收入是原来的2至3倍,在保护好梯田的同时,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保护与发展双赢的路子。2018年,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红河州委书记姚国华满怀信心地表示, 围绕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丽省份的目标、红河州聚力打造云南旅游新方向和“健康生活目的地”;围绕民族、生态、文化之“特”,产业与城乡融合之“特”,红河州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千年哈尼梯田被赋予了新的发展内涵,将在各民族群众的持续创造中展现更加美好的生活图景。”
提振作风 铸牢初心使命实现崭新跨越
在开远市羊街乡,有一片数千亩花海,诞生了“七彩云菊”系列品牌,引领着云南花卉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坐落于此的开远高效现代农业园,是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园和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也是全国唯一以花卉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它的诞生,显示了红河州广大干部担当作为的精神风貌。
2016年10月开始流转土地,2017年1月启动施工,同年4月第一批种苗出厂……至今短短3年,已完成投资近8亿元、核心区建设5000多亩,引入19家国内外领先花卉企业,2018年实现产值7.5亿元。作为园区首批投资者的开远天华生物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薛建平感触颇深:“在羊街乡,皮肤晒得最黑的不是当地农民,而是沉在一线事无巨细的各级干部。没有他们的务实进取,就没有突飞猛进的产业和焕然一新的羊街。”
从开远到全州,红河大地上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昂扬激奋。“天天抓实、月月抓紧”“说到做到、说干就干、攻坚克难、干就干成”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对入驻企业、合作项目实行“一对一”的“保姆式”组团服务,让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发展进步归根到底拼的是人,美好蓝图要变为现实靠的是实干苦干。红河州在加强作风建设上久久为功、毫不懈怠,全州大力弘扬“跨越发展、争创一流;比学赶超,奋勇争先”精神,对党员干部提出锤炼“勇于担当、从严从实、学习创新、调查研究、善作善成、专业规范、清正廉洁”的“七种作风”要求,努力打造一支“有信念、有思路、有激情、有办法”的过硬干部队伍。
“这些干部真是比亲生子女做得还要好……”看到县委党校的卫生整治小分队认真细致地把家里打扫干净,石屏县哨冲镇哨冲村80岁的贫困户梁金生不禁赞叹。在石屏,帮扶干部进村入户与群众一道收家治家,已成为革除陋习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的一道风景。
在蒙自市西北勒乡,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艰苦创业。以前只能生长产量偏低的本地玉米,高寒、缺水、石漠化严重的土地,如今“披”上了5万余亩苹果、8700亩烤烟、4400亩万寿菊,群众接二连三摘掉“穷”帽子,上演了“石头缝里刨穷根”的奇迹。“只要洒下辛勤汗水,不毛之地也能郁郁葱葱。”西北勒乡政府老干部马光书感叹。
帮扶措施“写”在大地上,脱贫成效“挂”在群众笑脸上。3年来,红河州累计实现脱贫出列357个贫困村、减贫44.6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9.7%下降到2018年的7.7%,石屏县、泸西县先后脱贫出列。走出深山老林、告别刀耕火种的苦聪人(拉祜族)、莽人(布朗族),一跃跨千年,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
当前,红河州尚有5个贫困县26.52万贫困人口,依然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全州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守初心、担使命的直接体现,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定信心、压实责任,以作风攻坚促进脱贫攻坚,确保实现今年全州整体性脱贫。
回望来路,信心弥坚。“云上梯田·梦想红河”传承的独特魅力和发展形象,在新时代的奋进中,风采焕然,前景无限。(记者 朱毅 王永刚 朱海 李树芬 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