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魅力版纳”的生态文明追求
南国雨林,满眼翠绿,万顷旖旎,四季飘香。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球北回归线附近的一片绿洲,犹如一颗通体温润的“绿宝石”,无论时光流淌、岁月更替,总是焕发着神奇魅力和无限生机。
“绿”是西双版纳构筑山水田园画卷的生命底色,也是发展的基础和跨越的希望。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双版纳立足州情、科学谋划,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实施“生态立州”战略,将“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理念与实践植根于祖国南疆的这片热土,精心耕耘、蓄势而发,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果实日益丰硕,美丽中国的图景在这里鲜活呈现。
呵护生态环境 久久为功严守红线
“没有这片名扬海内外的热带雨林,就没有西双版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西双版纳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西双版纳素有“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拥有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目前,已建成自然保护区621.3万亩,占国土面积的21.6%;森林覆盖率达80.79%,高于全省21.1个百分点;2017年9月,荣获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
山多、树多、生态好,得天独厚的资源对于西双版纳来说既是荣耀和财富,也给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压力和更多的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说:“拥有秀美山川而不知道珍惜,无疑是暴殄天物!”
西双版纳曾有过毁林开垦、毁林种胶种茶,导致种植区域水源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减弱、生态功能退化的教训。
温饱与环保、眼前与长远如何兼顾?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如何协调?良好生态如何换来金山银山?
以“护好一片林(热带雨林)、建好两个园(环境友好型胶园和生态茶园)、种好一棵树(珍贵用材树)、办好两个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转变两方式(改变农民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为重点,西双版纳把“建设生态州”列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自治条例》, 制定20多部保护生态的条例、法规、规章。用法制、制度的利剑保护生态成果;推动形成全州主体功能区管控机制,将全州绝大部分区域列为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功能区,各类自然保护区被列为禁止开发区,严守生态环境安全红线,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蚕食热带雨林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与此同时,创新落实保护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森林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全国开创性建立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生态环境保护在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达21.5%,对重大环境责任实行“一票否决”,保护生态环境从“软指标”变成了“硬任务”。
通过持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流失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推进生态修复与产业共进的环境友好型胶园、生态茶园、珍贵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全州新建保护区150多万亩,建成生态胶园65.1万亩,生态茶园70万亩,种植珍贵林木90多万亩。同时,州里下决心拿出财政资金,全力推广以气代柴、以电代柴“清洁能源替代薪柴”计划。这项计划自2017年实施以来,仅制茶农户、制茶企业使用的液化气就达3300多吨,折算成薪柴达6.69万吨,相当于2.9万亩薪炭林免遭砍伐。
发展生态经济 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从摒弃“牺牲环境换取增长”到探索“保护环境优化增长”,在守好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全州上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老百姓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走出一条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
森林覆盖率高达94%的景洪市基诺山乡,一到周日就车水马龙。各村寨村民集中摆摊销售从森林中采来的野菜和菌子,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购买、品尝。“我去年单是大红菌就卖了13000多块钱。”茄玛村委会迁玛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罗京军兴奋地告诉记者。
过去全乡最贫困的小普希村,通过建设生态茶园,茶叶价格连年翻番。去年底,这个全村15户人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寨,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7元,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村民者扫成一家4口的年收入超过30万元,成为率先脱贫致富的第一人。
向生态要发展、要效益,最直接的路径就是发展生态高效产业。走“坝区粮胶蔗菜渔”“山区茶果咖啡畜”发展之路,橡胶、茶叶、蔗糖、石斛、辣木、印奇果、澳洲坚果、小耳朵猪、茶花鸡等特色产业迅速壮大,林药、林菌、林花、林果、林菜等林下经济如雨后春笋,全州特色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660多万亩,产值69亿元。
看眼前,想长远,发展珍贵用材林成为重大选择。如今,胶林旁、茶园里、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紫檀、花梨、柚木、沉香等珍贵林木茁壮成长。景洪工业园区2000余亩连片的曼沙珍贵用材林示范园,成了“百万亩国家珍贵用材林基地”布局的新亮点。
珍贵林木成材时间长,州里专门出台政策,把林权证变为能以棵为单位办证。有了证,老百姓可以用林权来抵押贷款,还可以上林权交易平台交易,“绿色银行”的红利,可以随用随“取”。通过改革激励,短短几年,全州已种植珍贵用材林90多万亩,建成中国最大的珍贵用材林基地。
不仅在种养上下功夫,更在加工上增效益。通过着力推动橡胶、普洱茶、傣药南药、绿特食品等精深加工, 升级“靠山吃山”的“吃法”,一批乳胶制品、橡胶籽、橡胶木精深加工、坚果深加工等加工项目落地开花。
西双版纳华坤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造了橡胶树综合利用产业链,曾经烂在胶园里的橡胶籽被加工成了高级植物油、绿色饲料、高档有机肥;用橡胶树锯末、橡胶籽壳等为原料生产出的木塑型材已广泛应用于民居建设中。今年,华坤公司又向乳胶深加工领域迈进,与云胶集团携手打造全国首个天然橡胶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示范园区。
通过生态修复着力发展生态工业,补工业短板,西双版纳培育壮大特色生物、旅游文化、加工制造、健康养生、信息及现代服务、清洁能源等六大生态产业。通过推动“生态招商”,补集群短板,万达、雅居乐、中国平安、中林集团、首创集团、港中旅集团等一批大型知名企业纷纷落户西双版纳,生态经济产业集群正逐步形成。2018年,全州生产总值近418亿元,比上年增长8.1%。
弘扬生态文化 筑牢永续发展灵魂
先进的生态文化,是西双版纳永续发展的灵魂和核心。
滋养着气候多样性带来的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西双版纳各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生态文化得以传承弘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理念已深深融入各族群众的文化心理和日常生活中。
走进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农户小院、村寨舞台,织锦、章哈、快板、制陶、贝叶经制作、象脚鼓、葫芦丝、民族服饰、美食、下河摸鱼和传统歌舞表演等傣家风情,让人仿佛置身傣家文化大观园。这里每天游人如织,靠着乡村生态文化体验旅游,村民们过上富足而又悠闲的生活。
这里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了游客争相体验的最大亮点。西双版纳傣家人“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的生态文化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生态文化的打造,曼掌村120户村民均有了自己的经营项目,户均月收入均在万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生态文化农庄。
用民族语言传播生态文明主张、用民族文字解读生态文明政策、用民族干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用民族艺术弘扬生态文化、用民族节庆活动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把推进生态文明的各项举措自然融入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生态文明建设变成了群众的自觉行动。
夏日雨后的野象谷景区内,游客人山人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彩画面随处可见。这个可以让人安全地观赏野生亚洲象的生态旅游景区,成了游西双版纳必到的打卡地。
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过去因为居住在保护区内,农作物频繁遭遇“象灾”的景洪市大渡岗乡香烟箐村,搬迁到野象谷景区附近后,村民依托在景区打工和经营农家乐等项目,两年时间一跃成为全市易地搬迁、脱贫致富的示范村。
通过野象谷、勐远仙境和望天树国家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旅游景区的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生态文化散发出独特魅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了西双版纳的金字招牌。2018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达4043.4万人次、增长21.6%;旅游业总收入671.1亿元、增长率高达32.2%。
传播弘扬生态文化,有力推动了实践创新,筑牢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共识、底气,文化自信不断提升。通过打造“雨林文化、普洱茶文化、傣医药文化、水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 等六大生态文化工程,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开辟了新境界。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云南典范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贯穿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去年7月,西双版纳州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州的意见》,明确提出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为核心,推进西双版纳实现可持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努力把西双版纳建设成为美丽云南典范。
实现森林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地率超过38%,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达到1500亿元以上,六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0%左右……围绕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西双版纳在先行示范区创建中,积极引导干部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自觉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切实感受到了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红利。
7月29日,400余名外地游客感受了新能源大巴无尾气排放和无噪音污染的舒适。云南首批20辆新能源旅游大巴率先在全国旅游风景名胜区西双版纳投入运营,标志着西双版纳旅游正式迈开了绿色低碳出行的步伐,与此同时,新能源网约车替代传统网约车工作正在推进。
昔日因脏乱差突出被人们称为“牛粪村”的布朗族村寨——勐海县勐混镇勐岗村民小组,采取政府投资和村民投劳相结合的模式,制定村规民约进行城乡环境提升行动。短短两年,进村水泥路上看不到一点垃圾,每户人家都整齐地摆放着三个竹编的垃圾篓,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都会按照可回收、不可回收和金属与非金属分好类,进行相应垃圾处理。如同花园一般的景色,吸引了企业前来投资开发,打造花园式体验农庄。
“中国最美森林”“全国美丽山水城市”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试验示范基地”……一顶顶桂冠和荣誉,彰显着西双版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中,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在青山常在、碧水长流与百姓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中,生态文明综合效益和示范效应前所未有地正在释放、延拓。
2018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079元,实现12237名贫困人口脱贫、38个贫困村出列,率先成为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的州市。
“建设富裕美丽开放幸福西双版纳,使之成为美丽云南典范,就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一以贯之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的发力点,闯出一条生态功能区低碳环保、永续发展的新路子。”省政协副主席、西双版纳州委书记陈玉侯表示。
“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展望未来,业已形成的“让各族群众参与共建生态文明、共享生态文明成果”的生动局面,昭示着“魅力版纳”在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进程中,将焕发更加夺目的光彩。(记者 朱毅 王永刚 戴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