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贫困岁月里最长情的告白 昆明晋宁实干夫妻脱真贫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4日 16:16: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回忆起自家几年前的生活,陈加润眼含热泪,那时的他,家徒四壁,疾病缠身,整个家庭沉浸在贫穷带来的阴霾中。“日子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我以为全家已经挺不过这段时光,还好妻子陈树梅一直不离不弃,在贫困岁月里用最长情的告白撑起了这个家庭。”陈加润说。

  地处大山深处的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是晋宁区的两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多年来,由于受交通、区位等因素的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的彝族同胞,眼看着外面世界的飞速发展,却守着贫穷一筹莫展,家住双河乡老江河村委会法古甸村的陈加润一家就是这样的家庭。

陈加润夫妻在地里劳动。田大明 摄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晋宁改变以往输血式、喷灌式的扶贫方式,采用因地制宜的造血式、滴灌式精准扶贫,为不同的贫困户制定出有针对性地专门扶贫方案,近7年来,一个又一个贫困户、贫困村拔除“穷根”,摘“穷帽”。

  最为关键的是,通过技术扶贫等措施的实施,让摆脱贫困的群众真正从自己手中的土地上刨出了希望和未来,从根本上截断了返贫的老路,彻底斩断了 “穷根”的羁绊。

  曾经的陈加润一家,住在年久失修的危房里,守着仅有的几亩薄地,毫无种植技术的他,收成全靠天。加上家里孩子小,本身又患有抑郁症,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只能陷入看病没钱,没钱就更病,更病就更穷的恶性循环。

  后来,政府帮他家改善了住房条件,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又送陈加润就医,让他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并于2017年完全康复。随着身体一天天好起来,家里有了收入,陈加润一家从贫困的生死线上回过“气”来。

  陈加润的妻子陈树梅是厂矿工人子女,两人因打工相识结合,由于没有接触过农事劳动,根本无法独自进行农事劳作,在双河彝族乡和老江河村委会组织的种植技能培训中,她每场必到。由于她自身的积极学习,几场培训下来,她在农事生产方面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从种植到管理,基本能独自进行,原本没有劳动力和种植经验的家庭,一下子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加之在乡政府的引导下,进行了种植结构调整,陈树梅把原先种植粮食作物的土地都用来种植小荚豆、四季豆、烤烟等经济作物,大大改善了家里的经济状况,更增加了他们一家致富奔小康的动力和信心。

  如今的陈加润,性格开朗,完全看不出抑郁症病人的痕迹。当着记者的面,他拉开冰箱,瞅着里面曾经想买却因囊中羞涩只能放弃的鸡鸭鱼肉,内心的满足感完全刻在了脸上的笑容里。他毫不避讳曾经的贫穷和如今生活带来的喜悦,更明白能过上今天的生活,该对谁心存感激。

  回想起当年那段黑白电影般的悲惨岁月,妻子唐树梅感触很深,她告诉记者,其实当年很多人都不看好她们这个家庭,有认为她会因受不了苦而离开的,也有直接劝她为自己着想,趁年轻奔个好前程的。但她因为对丈夫和家庭的爱选择了坚守,用实际行动把一段最长情的告白留在了那个贫困的家,并通过努力让它变得好起来。

  夫妻俩说着这些曾经的往事,看着自家日益好转的生活,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幸福的笑容和欢声笑语早已让家里曾经愁云惨淡的气氛消失得无影无踪。

  云南网记者 赵岗 通讯员 田大明

责任编辑:乐诚弘韵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