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记者再走长征路】藏区群众把红军伤员当亲人
发布时间:2019年07月23日 22:26: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纪念红军进入藏区的石碑

  7月23日,云报全媒体记者乘车从金江镇沿江而行,直奔中甸(今香格里拉市城区)。沿江而行,一路上时晴时雨。雨后,品云雾生长;天晴,看远山如黛,就这样花了一个上午才到达目的地。遥想当年,渡过金沙江的红军是徒步翻越雪山进入藏区,一路上还要应对反动武装的袭击,那么他们又用时多少呢?答案是两天。

  1936年4月27日,渡过金沙江的红军先遣队从格鲁湾出发,翻越雅哈雪山。前卫部队在雪山下的干沿房一线与当地民团接触,红军严格执行对反动武装驱散为主的政策。战斗中,第四师参谋长高利国和12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两天后,红军到达中甸县城,一听说县衙门监狱关着穷苦农奴,立即冲过去打开监狱,带着他们到十字街砸断脚镣,解放了农奴。

纪念红军进入藏区的石碑

  “这就是当年红军长征入藏第一站遗址——‘青香树’。”在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石麦谷小组,顺着迪庆藏族自治州党史研究室主任孙彬涛手指处,一片宽阔壮美的草原呈现眼前,每棵小草都在努力生长。草地边,一小片白桦林旁,一块纪念红军进入藏区的石碑迎风伫立,仿佛在诉说80多年前红军和藏区群众鱼水情深的场景。

纪念红军进入藏区

  彼时的小中甸,高山小杜鹃一丛丛、一片片、一坡坡,绚烂多彩。不远处的月亮湖沼泽地里,燕尾花、水仙花竞相开放,这本是小中甸一年当中最美的季节。红军到达清香树后,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凡是没人在家,绝不进家门,就席地露宿在山坡草甸之上。

  “那时候山上还有积雪,红军露宿草原沼泽,非常寒冷。”孙彬涛介绍,红军在雪域高原期间,因高海拔和低气温,先后有近百名战士献出宝贵生命。尽管如此,红军仍严格遵守纪律,不仅没有进家门,还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藏区群众一进村,看着变得干净整洁的村庄,望着红军远去的背影,留下成串的泪珠。

纪念红军进入藏区

  眼见为实,亲身经历是现实的向导,也总能给人以现实的力量。

  红军走远,村民知史培初突然大喊:“你要干什么?”话音刚落,全村老少跑过去看个究竟。村旁的桃树下,躺着一位右腿受伤的红军,差不多十七八岁,身上的蓝色旧军装染满鲜血,面容消瘦,嘴唇干裂,眼睛不停地环顾四周。

  “红军为穷人,我要把红军伤员当亲人。”知史培初走上前,对红军小战士说:“我背你到我家去。”

纪念红军进入藏区

  “你叫什么名字?”知史培初问道。

  “大家都叫我小丁。”

  “你们红军真是铁打的,伤得这么重,哼都不哼一声。”背着小丁,知史培初到了家门口后跟妻子开玩笑,“我们家的大儿子回来了。”事实上,知史培初10岁的大儿子此前已经饿死在逃难路上。

  在知史培初和家人的悉心照顾下,一年后,小丁伤愈。他对知史培初说:“红军走了,还有共产党,为了天下的穷人,我准备去找部队。”

红军长征路

红军长征路

  知史培初没有挽留,亲人分离,握手、拥抱、告别,哭了又哭,反反复复。小丁带着亲人准备的酥油、盐茶、糌粑翻越雅哈雪山,渡过金沙江,一路向南。

  就在记者采访间,天空又飘起了小雨。“红军风雨无阻走长征,今天,我们风雨无阻创造美好生活。”站在一旁的团结村党总支书记华晓娟感叹道,村子越来越美,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收入越来越高,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8500元,我们已经规划好了,准备带领群众搞乡村旅游,到时候人均年收入破万元不是问题。”

  云报全媒体记者 张帆 饶勇 熊强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毛雪勰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17000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