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怒江的果】曾经它是“牛不吃羊不吃”,如今身价百倍
发布时间:2019年05月18日 11:01: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杨茜 摄

  九十月份,怒江大峡谷的草果陆续收获后,成堆的草果杆被丢弃在地里。那是牛不吃、羊不吃的货,在当地农户眼中,是百无一用的废物。而5月17日,云报全媒体采访组记者在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扶贫车间看到,草果杆在这里被做成了草帽、手包、拖鞋……“你闻,这个草帽有一股草果的清香。”来自成都的编织老师何玉琼说,记者拿起一顶轻轻一嗅,淡淡清香。不过,当听到何玉琼介绍这样一顶自然飘香的草帽未来售价在百元以上,记者心中暗暗一惊,有人买吗?何玉琼自信的说:“有!我们已经了解过了,销路不愁!”

李星佺 摄

杨茜 摄

  何玉琼是位棕编师傅,来自四川新都区新繁荣龙棕编专业合作社。新繁棕编,是一项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除了国内,还远销东南亚。

  来自成都的棕编技艺,是如何与来自云南怒江的草果杆结合在了一起?

  这个扶贫车间所在的匹河乡托坪村异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是一个有163户、615人搬迁群众的安置点。从2018年12月底,新居民们陆续迁入。“这里有从4个村搬迁过来的群众,我们想通过多种后续帮扶措施,让搬迁群众在这里稳得住、能致富。”托坪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队长和锐说。

杨茜 摄

  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一个四川媳妇编织的草果杆席子让大家眼前一亮,何不来发掘一下呢?县里联系了成都的这家棕编技艺合作社,请来了老师。“对我们来说,用草果杆编织也是第一次,来这里之前我都没见过草果杆。”何玉琼说,不过她和同事很快发现草果杆的好处:光滑、自带香味。于是,一种新的编织技艺诞生了——草果编织。

  2019年4月,在托坪村的扶贫车间,第一期草果编织技术培训班开班了,26名学员都来自搬迁群众。5月18日,当我们走进扶贫车间,看着别有巧思的草果杆拖鞋、草帽、花瓶、小包时,何玉琼自豪地介绍说:“这都是我们学员制作的。”

李星佺 摄

李星佺 摄

  对于这些产品的销路,何玉琼并不担心,“我们公司做了前期了解,销路不愁。”实际上,在每天接待的参观者里,何玉琼都会遇到想买这些草果编织的人,“之前有个人当场就要把我们的草果编包圆(全买),但我们现在还属于展示,不卖。”她说,在学员技术成熟后,公司会收购她们编织的产品,销往外地。

李星佺 摄
李星佺 摄

李星佺 摄

杨茜 摄

  “我每天就是展厅和车间两边跑,忙啊,来的人还是多。”何玉琼边说边往街对面的车间走,在那里,另一个老师正带着4个学员准备草果编的材料:将草果杆解成可编织的细条。阿花妹是怒族,她也在这里学手艺。她家属于搬迁户,以前住在山上,她和家人以种草果和玉米为生。“我一直想学点技术,但路远,也没有机会。”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免费学到技术,每天还有来自公司50元的补贴,她说,自己有点技术,以后生活就不怕了。

  云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杨茜 李星佺 刘畅 李寿华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