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悉心守护千年瑰宝——来自世界遗产地哈尼梯田的报道①
发布时间:2019年03月30日 07:56:43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悉心守护千年瑰宝——来自世界遗产地哈尼梯田的报道① 

  “栽秧已经过去二轮二十五天,二轮过去到三轮的日子。满三轮就到四月份,夏神热苗吴如降生了,夏神出生在猪日鼠日。”当生活在红河南岸的哈尼族人唱起这支调子,哈尼梯田已然满目春光,新种下的绿苗在生长,像勤劳、智慧的梯田创造者哈尼人一样,生生不息。千百年来,哈尼人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创作”了约82万亩的“大地雕刻”,这件艺术品蕴藏的是世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留存于此的活态遗产。

  2013年6月22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5处世界遗产,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活态世界遗产。

  5年多来,红河州认真履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坚持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思想为根本遵循,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统一规划、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建立起州、县、乡、村、组五级管理机制,颁布实施了《红河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及指导性文件,在元阳、红河、绿春、金平等县划定“四域十片区二十万亩”保护红线,为全国、为全世界守望好这片人类共有的家园。

  沿山开垦、堆土成埂、分渠汇流、灌溉出谷,哈尼人敬畏自然、向往土地、遵循古法,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存法则根植在生命中。阿者科村村民马天生牢记着祖训:“不种田就不能成为哈尼人。”梯田不再是简单的生产地,它承载着哈尼人的辛勤,也融入了他们的信仰和文化。

  申遗成功后,前来探寻哈尼梯田文化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曾参与阿者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邹洲说,哈尼梯田文化是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研究范本,“哈尼梯田是通过人工形成的系统,其中的水利、耕地都是哈尼人智慧的结晶,不可复制,也不能模仿。”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每天清早,元阳县阿者科的“赶沟人”高工后都要扛起锄头,走上2公里,到村子对面的观音山上去清理沟渠。为他引路的,正是流经村子的一条小水沟。顺着这条水沟,哈尼人的自然生存法则一览无遗,梯田、村寨、森林、水系构成农业生态系统,农耕生产技术和传统文化活动围绕其展开。

  “赶沟人”,是哈尼人流传下来的传统职业。淙淙水流,汇聚成梯田的命脉,对水系的保护成为守护梯田的基础。“针对哈尼梯田局部缺水问题,元阳县实施了引水沟渠和蓄水工程。”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元阳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朱文珍介绍,目前,东观音山水库、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等建设正持续推进,有效缓解了遗产区的缺水问题。

  哈尼人还有一个传统职业——“守林人”。站在梯田前可以看到栽种在田地间的大树。“这些树是我们祖辈栽种的,树龄有上百年了。”马天生说。为守护好这份“遗产”,元阳县严格保护梯田周边森林资源,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等工程,大力推广新能源替代项目,逐步减少薪柴砍伐。

  遵循哈尼族人与自然相处的规律,当地政府抓好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保留原有的“蘑菇房”外观,改造室内居住环境,去芜存菁,让乡愁真正回归当地人家。同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促进哈尼梯田保护管理合理化、规范化。

  林中有田,田中有树;划定绿线,守住红线。红河哈尼梯田这份“千年活态遗产”正被人们悉心呵护、恒久绽放生机。(记者 王丹 李树芬 朱海)

责任编辑:罗宇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