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经济 >> 正文
【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青山变“金山” 果子换“票子”——云南“绿色扶贫”拓宽山区脱贫路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5日 07:17:46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青山变“金山” 果子换“票子”——云南“绿色扶贫”拓宽山区脱贫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我省立足省情,唱好绿色扶贫重头戏,做好“护山”与“富山”两篇文章,让师宗县五龙乡小发块村村民刘亚邦享受到了住新房、年收入二三十万元的幸福生活。

  靠山吃山,靠砍柴卖挣钱,是刘亚邦过去的生活。他说:“如今,每年发5000多元钱,政府让我们把山林管好;2015年,政府每户补助5万元参与新农村建设,村里家家盖起了新楼房;我家又搞起农家乐,旅游旺季一天有几十桌客人;到了雨季就捡菌子卖,现在家里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日子越过越甜。”“绿水青山成了我们的金山银山。”刘亚邦们已经尝到了甜头。

  进山入林,云岭山乡像刘亚邦一样将“林子”变成“票子”的“财富故事”并不少。在“绿色扶贫”中,贫困山区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产业,创新生态扶贫方式等举措,正一步步走上脱贫致富与生态保护“双赢”的希望之路。

  目前,全省88个贫困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0.02%。莽莽大山里,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经济林果510万亩,户均4.3亩,连片的核桃、油茶、澳洲坚果、花椒、杨梅、枇杷等特色经济林果成为贫困群众现在与未来的“绿色银行”。2018年,全省人均林业收入突破2000元。

  立足省情 变山区潜力为脱贫希望

  山区面积占全省版图的94%,是云南的基本省情;山区发展严重滞后,是云南最突出的“短板”;绝大多数贫困人口居住在山区,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山区是“包袱”吗?审视群山,全省林业用地面积3.91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68%;森林面积3.43亿亩;森林蓄积量19.3亿立方米,三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2位。从资源来看,山区很富,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长期以来,由于山和林的文章没有做活做好,广大山区走不出“资源富区、经济穷区”的怪圈,“贫困”成了山区的代名词。

  居住着全省70%以上农民和绝大多数深度贫困人口的山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闯出一条生态得保护、农民能致富的山区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的心结。经过调研和对省情、林情的深入分析,我省提出加快山区脱贫步伐的希望在山,潜力和出路在林,一定要用好用活生态扶贫政策,以改革创新,做好“护山”与“富山”两篇文章,让山区群众住在绿水青山中,靠“金山银山”摆脱贫困奔向小康。

  山区既是生态脆弱区,又是经济发展的滞后区,促进山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必须处理好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的关系。在加快山区扶贫开发和保护生态的双重压力下,云南选择了“生态优先”,加大贫困山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力度,夯实山区绿色发展的基础,为山区扶贫开发定下绿色基调。

  随之,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修复治理等国家和省级生态工程,向贫困山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在生态建设保护工程中的参与度和受益水平。“十三五”以来,林业投入贫困地区项目资金221.8亿元、占林业总投入的78%。争取生态护林员指标7.45万名,其中中央财政安排4.45万名,占全国指标数的13.1%,位居全国首位;省级财政安排3万名,是全国省级安排资金最多、支持力度最大的省份,已选聘8.27万名生态护林员走上生态公益岗位,户均增加森林管护收入9018.8元,人均增收2234元,精准带动33.39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脱贫。全省1010万亩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任务中有941.94万亩安排到88个贫困县,并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在退耕还林中引导贫困农户发展核桃、澳洲坚果、花椒等经济林果,22万多建档立卡贫困户累计退耕还林145.8万亩,获得补助资金17.5亿元,山区大批贫困群众实现靠保护生态增收脱贫。

  壮大产业 绿水青山成了金山银山

  贫困山区之所以贫穷落后,就是因为没有产业,老百姓找不到来钱的路子。“只有山林活起来,林产业强起来,让‘青山’变‘金山’,‘果子’换‘票子’,山区贫困群众长远脱贫才有希望。”决策者清醒地认识到。找准制约山区林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云南以务实而有力的举措促进山区林产业发展。

  在广袤山区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省里出台加快核桃、油茶、澳洲坚果、珍贵用材、观赏苗木等基地建设的政策措施,吸引资金、技术、人才源源进山,沉寂的山乡涌起绿色产业发展大潮。短短几年,全省以核桃、澳洲坚果、油茶等为主的木本油料种植面积达5100万亩,成为全国木本油料大省。与此同时,林(竹)浆纸、高产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珍贵用材、观赏苗木等原料供给基地也在长大,云南的山更绿了。

  创新发展模式,改变小、散、弱状况。创新创业、做强做大林产业的热流在山乡奔涌。

  党委、政府出台政策,对林业龙头企业从财政、税收、投融资、土地、人才保障、科技支撑、能源优惠、市场服务、品牌创建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进山兴林。目前,全省林业企业超过1万户,从业人数10万余人,带动农户400多万户;此外,各地通过成立产业协会、建立林农合作社,以及“公司建基地、基地联农户”等方式,既解决了企业无土地、无原料的困境,又解决了贫困群众无资金、无技术的难题,逐步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林产业发展机制。全省流转林地面积达463.88万亩,山区农民在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热潮中分享红利,山区林农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的收入从2010年人均不到200元增长到2018年超过2000元。林产业成为撬动山区经济、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最有力的杠杆。

  位于石屏县异龙镇高寒山区的阿希者村,探索“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实施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入社。贫困户以林地、土地入股合作社,实行合股经营,贫困户受益分配不低于5%。2016年,特困户许坚乔加入了阿希者红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后,出租土地,年租金收入7000元,到合作社打工年工资收入6000元,自家种的17亩红桃全部挂果,年收入4万元,加上其他零星收入,许坚乔一家年收入达到了12万多元。“有了钱,我推倒了50平方米的石棉瓦房,盖起一栋260多平方米的三层混凝土房子,还有了8万元存款……”甩掉了贫困帽的许坚乔讲起了自己的脱贫故事。

  林下掘金,让山区群众“不砍树也能致富”,林下经济被作为山区群众脱贫的重要产业来培育。出台鼓励适度、适量、适当开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采集加工等产业,一时间,广袤林区,三七、天麻、石斛、野生菌、森林蔬菜等林下种植,以及林下养鸡、猪、牛、羊、蜂等林下养殖,让一个个贫困山区走上生态美、产业强、农民富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全省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6800万亩,产值650亿元,林下经济成了山区群众的“财富洼地”。(记者 张锐 通讯员 杨劼)

责任编辑:孙重远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