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政协之窗 >> 正文
“脱贫走向振兴”路还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20日 11:36:29  来源: 云南政协新闻网
分享至:

  原标题:“脱贫走向振兴”路还有多远?

  李学林一行走访大水井村村民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的农资、种子备下来了吗?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2月10日,大年初六,昆明农村的年味依旧浓厚。带着对苗族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和有关问题,住滇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云南省委主委、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长李学林来到昆明市富民县散旦镇沙营村委会大水井村进行走访。与李学林同行的还有住滇全国政协委员谌爱东,他是省农科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

  在一户村民家,李学林询问了他家的收入来源及农作物种植情况。“大水井村海拔2200米,最适合栽种的农作物主要为玉米、荞麦、土豆等,但一些村民也利用地理优势开始种植菜豌豆和萝卜等经济作物了,有的还发展了林下经济,种植中药材。”李学林说,这是十分可喜的,说明农民粮食够吃了,从而转向种植经济作物,脱贫后有了更多致富的念头。

  走在村中,李学林感受到,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解决了很多问题,村里的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曾经的土路修成了水泥路,很多农户住上了新房,房前屋后都种植了瓜果蔬菜,庭院经济生机盎然,村子环境卫生也有了较大变化。

  但村民们告诉李学林,缺水一直是阻碍村子发展的大问题。他们很希望解决引水问题,把远在村子500米外山坡下的井水引到村里来。由于缺乏资金,村民们要饮水只能每天去挑回家用,耽误了很多时间和精力。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期,但在云南还有很多像大水井村一样,刚刚摆脱贫困,还需要有挂钩帮扶单位继续帮扶支持,尤其是有些自然条件差、基础差的村子,如何实现从精准脱贫向乡村振兴转变,做好体制机制对接,这也是我此行的目的。”李学林说,通过和村民们交流,发现有些没有纳入贫困村帮扶,村民平均收入超过贫困线标准的村庄和农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当地没有合作社,没有集体经济,农产品种植难以形成规模,农民难以直接应对大市场等。

  在大水井村,李学林也感受到了苗族同胞为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所作的努力,感受到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村里的贫困户张文祥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乡村艺人,当李学林一行去家中看望他时,他抱起手风琴进行了演奏,还唱了一首自己创作的苗族民歌。

  “除了用歌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渴望,村民们的环保意识也变强了,村里的垃圾开始集中,60多户人家的村庄建有4座公厕。”李学林说。

  还有十多天就是全国两会了,这次到大水井村的所见所闻给了李学林很多启发。“产业发展是第一要务,也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所以在脱贫攻坚中,不能只是单一的扶贫,而是要打一套‘组合拳’。”李学林说,这其中除了如何发挥特色农业优势,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发展,还包括农村生态环境如何改善、乡风文明如何建设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战略中需要提前谋划的。(张莹莹)

责任编辑:董明强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