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在昆明 来一场历史文化之旅
发布时间:2019年02月10日 09:09:44  来源: 昆明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在昆明 来一场历史文化之旅

  游客在讲武堂观看换岗仪式。记者 杨艳辉 摄

  昆明,一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中国古代西南边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现代多民族边疆省份的省会城市,这是一座融合的城,它的血脉里融合着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中西文化交融发展的个性。在这个春节,许多老昆明和到昆游客都拥有了一场特别的历史文化之旅。

  大渔海晏

  滇池边的古渔村火了

  对于海,生在内陆的昆明人有着一种浪漫情怀。

  这个春节,滇池边的古渔村——海晏火了。一辆辆挂着云A、云F、川A的私家车驶入这个村寨,他们,也是来“看海”的。

  在这个枕山环水、由古渡口发展而来的昆明市级历史村镇里,可以碰触到老昆明跳动的脉搏。在这里,老建筑保存完好,石碑上刻着本地的历史文脉,村民一代又一代传承着自己的历史故事,滇剧、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接地气的形态鲜活地存在于柴米油盐的平凡日子里。沿着青石板路绕几道弯,就看到了浩渺的滇池。

  在这里,人们能够感受到“河清海晏,时和岁丰”的恬静日子。

  早期的海晏被叫作石子河,是滇池旁最繁华的渔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昆明人的滇池,给这里带来了数不尽的水产资源。因村居滇池之滨,盛产鱼、鸭,明清时,过往官吏常来此索取鱼鸭等设宴,遂名大海晏村。清光绪十九年,该村武举肖一清等呈诉兵部尚书才下令禁免,现存碑记于石龙寺中。

  长久以来,这里的村民以捕鱼为生,海晏村的布局也像一条鱼骨一样,由一条长约2公里的青石板路贯穿全村。“鱼头”在滇池东岸的老码头,“鱼尾”则延伸到现在的环湖路上。顺着“鱼骨”散落着旧时的民居以及商铺,当地人称“门当户对一条龙”。赫赫有名的“七十二道门”就坐落于青石板街上。2016年,昆明市政府批复同意将度假区大渔海晏村列为昆明首个历史村镇,对海晏村未来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注重村镇环境整治和历史建筑修缮维修,保持村镇的传统风貌和格局,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

  春节期间,这个古老的渔村迎来了一拨又一拨的游客,十分热闹。“真的没想到昆明还藏着这么一个古老的渔村,不仅有很好的拍照景点,还有很多保存完整的老建筑,大妈们包着蓝包头,很有特色。希望相关部门能进一步加强对建筑物的保护,同时在一些建筑物前面增加标识,写下这些建筑物的故事,会更有温度。”市民李颖琳说。来自成都的游客孙丽雅说:“我是在社交媒体上看见海晏村的美照然后特意过来的,真的很美,不是‘照骗’。”

  翠湖片区

  承载无数昆明人的乡愁

  作为镶嵌在昆明主城的一颗“绿宝石”,翠湖不仅是无数昆明人的乡愁,也是昆明历史文化记忆最集中的区域。

  2018年6月30日,洗马河水系恢复及带状公园对外开放,消失许久的“柳营洗马”景观重现翠湖边。一时间,“柳营洗马”成为昆明新晋网红,被称为“昆明之眼”的翠湖,因其更具亮色。

  而在这个春节,“柳营洗马”、讲武堂、先生坡、翠湖公园……翠湖片区成了许多人的“挖宝”地,他们穿梭于各条小巷,去触摸昆明历史的点点滴滴。

  大年初五,市民杨智来到了翠湖片区的文化巷:“这里藏着我的很多秘密基地,白天我就在大象书店或者漫林书苑找书看看,喝杯咖啡,饭点约了朋友在小馆子,等晚上8点多,要么顺着翠湖散步回家,要么顺着翠湖跑两圈。”

  来自上海的游客周游则把自己安排进了翠湖边一家古香古色的茶馆,透过窗格,恰好能望见傍晚朦胧的翠湖。“这应该是最有昆明味道的地方,白天是大开大合高饱和的美,到了夜里却又有点含蓄,很符合昆明这座城市的性格。”

  昆明老街

  在“一颗印”里听过年的习俗

  年味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

  对于大年三十前夜从悉尼飞回昆明的留学生赵坚而言,坐在“一颗印”老院子里听老人们侃侃家长里短、儿时过年的风俗。

  大年初二,当许多人的朋友圈都被“堵车”刷屏的时候,赵坚和他奶奶正坐在文明街里的一个区属文化馆蹭茶喝。这是他此次回家与奶奶一起出门时发现的“秘密基地”。“我高中就去澳洲留学,能凑够假期回来过春节的机会不多,这次也是专门回来陪陪爷爷奶奶,毕竟他们年纪也大了,却发现奶奶平时和老伙伴们一起排练的地方是个古色古香的地方。”以前,当外国同学问他春节的问题时,“脑海里跳出来的就只有几个词:压岁钱、新衣服、炮仗。”他说,“我想知道更多关于昆明人过年的风俗。”

  赵坚的愿望在这个文化馆得到了满足。

  “过年前一定要将屋子里从头到尾打扫一遍,铺上松毛,取清吉平安的意思。”“初三之前不出门,初二早晨要起来煮汤圆吃,求一年平安圆满。”“一直到初五之前都不能往外倒垃圾,否则这一整年的财运不会好,初五的时候迎财神,要在家门口用扫帚往家里扫,把财运多扫一些进来”……文化馆里的老头老太太们热情地帮赵坚普及过年习俗。“现在的日子好了,年轻人大多是在家里吃完年饭就奔着出门旅游,也不管这些习俗了,但有人感兴趣、好奇终究还是好的,这样我们的传统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到文化馆和老友们侃闲的赵云仙说。

  这几天,赵坚都和亲人、朋友一起穿梭在昆明大街小巷,“几年没回来,昆明变了很多,我想趁这个时间好好和亲戚朋友们聚聚。”

  不仅仅是老文化馆里有故事,赵坚这次回来还发现,昆明老街上开了许多挺有特色的咖啡馆、酒吧。“老昆明味里融进了当下的流行元素,这是一种升级之后的文化消费。包括很多老字号商店,我都特意进去逛了逛,做得很棒,我买了很多东西带回澳洲做伴手礼。”(记者 李双双)

责任编辑:李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