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绽放——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上)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0日 11:19: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竞相绽放——牢记总书记深情嘱托推动云南跨越式发展(上)

云南省第十一届民族运动会 记者 毕芃 摄

旭日东升,蓝天彩云,青山碧水,欢歌笑语回荡在一个个新美如画的村寨。

2018年11月30日,独龙江乡最后一个贫困村迪政当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李花兰等15户51人脱贫,迪政当村脱贫出列。一跃千年,沧桑巨变。独龙族群众用整族脱贫的苦干成果,感恩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牵挂。

从怒江大峡谷到壮乡苗寨,从磅礴乌蒙到热带雨林,4800万各族人民时刻铭记——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踏上云岭大地,察民情、问冷暖、话小康、展未来,对云南提出了“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的新定位新要求,高瞻远瞩擘画指引新时代云南发展航向。

牢记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和殷殷嘱托,云岭大地各族儿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建美好家园,民族团结进步百花争妍,示范区建设不断迈出新步伐。

视团结为生命线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彩云之南,民族聚居,自然人文,七彩绚丽。26个世居民族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融合发展,汇成了一个和睦共处、团结进步的大家庭。

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房前屋后的青瓦白墙上,印花扎染、白塔竹楼、东巴文字、刀耕火种等各类生动的墙壁彩绘引人注目。在这个居住着汉族、藏族、白族、傣族、纳西族、傈僳族、彝族七个民族的小村庄里,尽管语言、信仰、习俗不相同,但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村里的藏族同胞药材营销做得很好,在他们的带动下,其他民族的村民也学着做起了药材生意,一批人带动一批人,走上了‘忙时务农,闲时经商’的致富路。”村党支部书记何国祥说,如今,村里六成人经营药材生意,足迹遍布北京、上海、新疆等地。

相尊重常交流,民族团结一家亲。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扶,郑家庄如同“七个民族一家亲”的大家庭,唱响了民族团结进步的“协奏曲”。

宁洱民族园内“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 记者 沈浩摄

岁月流芳,精神传扬。矗立在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园内的“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68年来见证了滇西南边疆民族团结进步的发展史,被誉为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和民族工作第一碑。

“打谷子、摘咖啡豆、犁田犁地,只要谁家有事需要帮忙,‘宾弄赛嗨’们都会来搭把手。”一大早,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的傣族群众岩相就来到景信一组“宾弄赛嗨”(傣语“亲戚朋友”之意)家里的咖啡种植地帮忙。“在我们寨子,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亲如一家。”岩相自豪地说,“宾弄赛嗨”携手,产业发展红红火火。现在全村已种植澳洲坚果近6000亩、咖啡2420亩、砂仁3130亩,经济总收入超2100万元

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摄影展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全省上下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坚定“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按照“全面小康同步、公共服务同质、法治保障同权、精神家园同建、社会和谐同创”的建设内涵要求,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形成了“合民心、顺民意、心相连、一家亲”的大好局面。

把动力激发出来 比学赶超同创好日子

4.jpg

习近平在昆明亲切会见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

新房子正屋,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干部群众代表的大幅照片挂在最醒目的位置。

5.jpg

中午下地劳作,晚上教村民织独龙毯。贡山县独龙江乡迪政当村委会77岁文面女李文仕每天的日子过得很充实。如今生活无忧的她,心里牢记着4年前那激动人心的时刻。“总书记说脱贫路上‘不能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我年纪大了,能为乡亲们做一点事,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李文仕说,国家的政策好了,帮我们盖起了漂亮的房子,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村容村貌大大改变。大家互相帮助,通过开农家乐、开客栈、种重楼等长短结合的发展方式逐渐实现了增收致富。

从茅草房、杈杈房到新建的安居房,从生活用品靠人背马驮到水电通进家里,生活在深山峡谷中的独龙族群众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站在新的起点上,4172名独龙族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齐心聚力谋发展,向更加期待的美好生活迈进。

各族群众是进步的推动者、创新的主力军。滇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的崇山峻岭间的镇康县勐堆乡蟒蛇山村,返乡创业的村党总支书记段国成带领着平均年龄仅35岁的村“两委”班子,大胆创新出“咖啡+香芋+山鸡”立体农业发展模式,带动全村发展咖啡1200亩,“咖啡+香芋”套种680亩,烤烟220亩,发展土鸡林下养殖社员85户,年出栏土鸡15万只以上,实现经济创收1600万元以上。

受“头雁效应”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群众愿意跟着村里的党员干部们一起拼搏。有发展土鸡养殖的,有发展竹鼠等特色养殖的,有在县城开设土鸡专卖店的……挣到钱,盖了房的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脱贫致富、发奋创业的劲头更足了。

老铁厂换新颜 图片来源:新华网

地处海拔2600多米高寒山区的永善县马楠苗族彝族乡老铁厂苗寨,居住着苗族群众27户8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22户70人。为改变贫困面貌,县里依托马楠村的万亩草山、云海奇观、芦笙歌舞、蜡染刺绣等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水、电、路、房、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为重点,全力改善人居环境和文化旅游配套设施。同时,整合资金576.41万元启动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项目,力争把贫穷落后的老铁厂苗寨打造成马楠文化旅游产业链上的“璀璨明珠”。

短短两三年时间,曾经发展落后、信息闭塞、环境恶劣的高山苗寨,变成了一个有增收产业、有舒适住房、有安全饮水、有便利交通、有优美环境的“幸福苗寨”。

聚焦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省委、省政府坚持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大力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下足“绣花功夫”,民生改善凝心聚力,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铮铮誓言,成为跃动在云岭大地上的生动图景。

执着追梦不停步 携手迈向美好未来

9.jpg
栗子园社区
记者 吕瑾 摄

夕阳西下,余晖中的楚雄市鹿城镇栗子园小区迎来了一天中最闲适的时刻。广场上,彝族大爷大妈欢快地在跳脚,一群汉、彝、回、苗族孩子在追逐嬉戏。

“这样一个多民族小区能有今天的和谐融洽,凝聚了各级党政部门多年的心血和付出。”说起栗子园小区的变迁,8年来亲力亲为参与建设的社区主任吕燕感叹连连。

从不同村落搬迁到城市小区里共同生产生活,各族群众习俗的不同、文化上的差异,该如何做到和睦相处、共同进步?吕燕向记者介绍,社区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作为小区的发展目标和重要抓手,认真倾听各族居民心声,让各族居民学习新技能,通过发展经济增收致富。

如今,这些过去拿惯了锄头、镰刀的村民已适应了新环境新生活。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浓浓的同胞情早已融化到彼此的血液中。

产业兴,乡村美,各族人民是一家。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全省形成了民族团结和睦、共享繁荣发展的大好局面。尤其是自开展“实施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以来,边疆民族地区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德昂族  记者  陈飞 摄

“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我们边疆少数民族的关怀!才几年的时间,我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发扬传播,对未来的日子更有自信了。”在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德昂族村民赵腊退因地制宜开起了民宿客栈——“上上居”,每年有大量的游客被德昂族文化吸引而来,通过销售酸茶、织锦、手工艺品,带动了全村的发展。

走进芒市西山乡营盘村委会芒良村民小组,映入眼帘的是正在修建的具有景颇元素的寨门和文化广场,描绘《目瑙斋瓦》大型史诗的浮雕已经完工。“我们正在打造一个具有景颇族特色的旅游村。”芒良村民小组支部书记唐勒当介绍,芒良村民小组共计70户,是一个以景颇族村民为主,德昂族、汉族村民聚居的寨子。

11.jpg

景颇织锦

60岁的贫困户李木南正在家中织着景颇织锦,她告诉记者,因为家庭缺劳动力致贫,现在办理了低保,住院还有补助。家里的主要收入是种植甘蔗,农闲的时候也织点织锦。“一个月能织一块织锦,可卖3000多元。”李木南说,织锦收入让居住的房子得到修缮加固,传统民居得到了保护。

如今的德宏,无论是傣家还是景颇、德昂寨子,基础设施和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加强,活力焕发、万象更新,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实至名归。

民族村泼水节 记者 周灿 摄

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弘扬,凝聚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更加激发了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和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的内生动力。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边疆民族地区“茅屋变洋房,山路变通途”,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和提升,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美好生活向往正一个个变为现实。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各族人民用心浇灌出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扎根云岭大地,绽放出永远跟党走的不变初心。

12.jpg

未标题-1.png

参加2018全国两会的云南省代表团代表们 记者 顾彬 摄

展望未来,云岭各族儿女齐心协力、携手并进,更加满怀豪情唱响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时代壮歌。(记者 王永刚 胡梅君 庄俊华 李寿华 沈浩 李汉勇 刘祥元 李继洪 沈迅 蔡侯友 饶勇 谢进 李春林)

延伸阅读

     近5年全省民族自治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4.7%,主要发展指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4家单位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或教育基地,居全国前列。大理、西双版纳、楚雄、普洱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州(市)”。

     民族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对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实施14年免费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由2012年的8.8万张增加到2017年的13.4万张,卫生人员由9.8万人增加到17.4万人。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9%,农村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83.9%和75.8%,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行政村实现4G网络和宽带全覆盖。

     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族自治地方三次产业由2012年的928.12亿元、1688.94亿元、1407.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21.56亿元、2505.64亿元、2869.52亿元,产业比重由23∶42∶35优化为19.7∶37.4∶42.9。

记者手记

一家亲共芳菲

徜徉七彩云南,无论是绿色明珠西双版纳还是雪域高原香格里拉,处处都能感受到各民族人民和谐共融、团结友爱,自强不息、发展进步。在中国多民族大家庭缩影的云南,民族团结成了各族人民用心呵护的生命线。

老姆登、百花岭、知子罗……怒江沿线,一长串民族特色村寨,犹如一朵朵映山红,绽放在峡谷两岸。“真的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才有希望。”采访中,一位年老的村支部书记深情地告诉记者,只有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守望互助形成合力,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住进小洋房,融入互联网,坐上飞机高铁。历史性的巨变,改变着山乡,顺应了期待,各族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更要努力奋斗把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发自肺腑的话,也深深感动着记者。

现实生活的变化带来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各族群众逐步树立起自强意识、感恩意识、进取意识和勤劳致富意识,“听党话,跟党走”,倍加珍惜幸福、自强奋进。

冬阳铺洒,大地温暖。在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的丽江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的“玫瑰小镇”,纳西、白、傈僳、苗、彝、回、藏、拉祜、汉9个民族镶嵌式居住,说着9种语言的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村民脸上洋溢着有人关心、有人帮助的幸福感,眼神里流露出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友爱的理念正根植心中,新面貌新气象宛如片片玫瑰绚丽绽放。

牢记嘱托、守望相助、团结奋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如同云岭大地盛开的百花园,绚烂多姿、风光无限。

责任编辑:自然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