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图说云南 >> 正文
昆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8日 14:29:23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原标题:昆明:共建共享美好生活

美编 王超 制图

  一朵绽放的鲜花,一个灿烂的笑容,足以温暖一座城。

  “咔嚓!”蓝天白云下,东风广场旁,母女俩的笑容定格在图像上。如今,妈妈怀中的女孩已长大,照片已发黄,而这温暖的瞬间,随时能忆起这座城市带给人们温馨时刻。

  让春城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昆明市党委、政府须臾不忘的坚定初心。40年来,全市经济飞速发展,城市旧貌换新颜,民生福祉持续改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按可比价计算,从1978年的15.0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4857.64亿元,增长68.8倍,年均增长11.8%;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全市城镇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从1978年到2016年年均增长7.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从1978年到2017年年均增长11.1%……

  如今,生活在春城的人们,更加从容不迫、自信温和,一如这座城市的魅力,温润闲适,开放包容。而这样的姿态,是有底气的。

  国计,民生;民生,民心。

  如果将昆明40年改革开放浓缩成一首美丽诗篇,那民生改善就是最温暖厚实的题记;如果将昆明40年风雨兼程谱写成一曲时代华章,那民生福祉就是最撼人心魄的音符;如果将昆明40年砥砺奋进绘就成一幅通景画卷,那民生情怀就是最生动传神的点睛之笔。

  画面1:昆明广场

  乘坐同德269写字楼电梯来到50楼,站在两百多米的高空,城市景观尽收眼底。想起1987年昆明市第一幢自行设计并建造的高层建筑——董家湾大厦如今已淹没在林立高楼中,50岁的老昆明人林华感慨良多。“40年来,我们的城市环境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起结婚时,家里有一辆自行车、一台彩电和一台冰箱,就已让人羡慕不已。如今,人们已实现了手机、空调、电脑、汽车等耐用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端到高端的消费水平,而且还不断追求商品的档次、品质和品牌。”林华说。

  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初期,写信是昆明人的主要通信方式,收音机是大部分家庭仅有的耐用电器,自行车几乎是昆明市民仅有的私人交通工具。1998年,昆明市第一次出现汽车购买账目,当时,每百户拥有汽车0.33辆。时间切换到2017年,昆明城镇居民每百户私家车拥有量已达58.1辆,全市私家车保有量已超过259万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分配制度的变革和各项惠民措施的实施,昆明市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非常可观。据国家统计局昆明调查队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昆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9788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是1980年435.86元的13.9倍,年均增长7.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98元,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是1978年150.14元的12.9倍,年均增长6.8%。

  画面2:俯瞰滇池

  从天空俯瞰滇池,一块块花木扶疏、风光旖旎的环滇湿地,像一颗颗灵动的珍珠,被一条翠绿的生态带所串连,把滇池紧紧包围,抒尽心扉,写尽情怀。

  物换星移,沧海桑田。千百年来的历史进程中,这一池湖水孕育了滇池文化,见证着城市变化,承载着昆明记忆,被称为昆明的“母亲湖”。

  守护绿水青山,守护生态家园。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因社会、自然、人类各方面因素,滇池污染严重,鱼儿失家倦鸟无巢,人们扼腕叹息痛心不已。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痛定思痛的昆明人发起了一场不见硝烟的“高原明珠保卫战”,全面开展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

  1988年,昆明市颁布《滇池保护条例》;1990年,昆明市滇池保护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成立;1991年,昆明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运行;1993年4月,省政府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集中研究和部署治理滇池污染工作。进入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期间,滇池污染治理正式起步。也正是从“九五”规划开始,连续4个五年规划将滇池水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家“三河三湖”重点流域治理规划。

  进入新时代,昆明市委、市政府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全面开展滇池流域的截污治污、河道整治、内源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十二五”末,滇池湖体水质消除黑臭异味,重度富营养转变为中度富营养,35条入湖河道水质明显提升;2016年,滇池外海和草海水质类别均由劣Ⅴ类提升为Ⅴ类,实现了20多年来的首次突破。2017年,滇池全湖总体水质保持在Ⅴ类。

  “推动滇池还清,是昆明打赢‘三大攻坚战’、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示范城市的重要抓手,是增进民生福祉、顺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期待的现实需要。”今年初,昆明市委强调。今年1至10月,滇池总体水质持续保持企稳向好的趋势,全湖水质类别由V类上升为IV类。

  画面3:学校门口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张先生家住西山区香榭丽苑小区,他们按照教育部门规定和学校通知备齐了相关手续,3月在网上进行预登记,8月到学校进行现场确认,9月就顺利入学了。

  “如今真是不一样,学校硬件设施齐全,实验室、音乐室配备完善,计算机、新教具日新月异,教师队伍水平越来越高,教育理念和管理思想不断更新。”想起自己小时候读书时的情景,张先生感慨万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铿锵步伐,昆明市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17年昆明各级各类学校共2400所,与40年前相比增长了49.8%。2017年在校生121.5万人,比40年前增长222.83%;教职工9.2万人,专任教师7.4万人,比40年前增长337.22%。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教育改革发展迅猛。昆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通过“三个优先”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坚定不移实施教育优先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中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施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全市省一级高完中达33所,优质学校在校生占比达74.2%;坚持大力推进职业教育补短板,全市省部级重点优质学校19所,优质学校在校生占比达到65.5%;深入实施名校名师名长“三名”工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两年来全市新增优质学位5.8万余个。

  画面4:陈叔笑了

  陈叔笑了,因为他学会了简单的自护自理技巧,能更好地照顾自己了。

  家住盘龙区金江路社区的陈叔,属脑卒中残疾人,没有语言能力,曾经几乎不出门的他情绪容易失控。

  金江路社区有一个慈善超市,链接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这一次,慈善超市链接了康复师志愿者为陈叔提供物理治疗、言语治疗服务,教会了陈叔简单的生活技能,有效改善了他的情绪状况。还为陈叔提供每月100元的生活物资补助,帮助他缓解生活压力。

  “陈叔,我们出去晒晒太阳。”日前,社工小苏轻柔地说。“好……”陈叔开心地点头,尝试着发音说话。“看着陈叔一天天好转,脸上也出现了笑容,我们感到很欣慰。”小苏告诉记者。

  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低保、特困供养、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等制度进一步完善,到今年上半年,昆明有城市低保对象7.5万人,支出资金2.06亿元;农村低保对象9.8万人,支出资金1.43亿元;医疗救助15万人次,支出资金4285万元;临时救助1.85万人次,支出资金1600万元;特困人员供养7585人,支出资金2822万元。另外,对困难家庭的残疾人除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外,每人每月补助生活费50元,对重度残疾人发放50元、100元的护理补贴,保障了残疾人的基本生活。

  画面5:养老院里

  冬日暖阳洒进屋子,桌面泛着亮光。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三科健康宣教室内谈笑风生,笑声不断。今年82岁的张锦钟虽满头白发,但精神矍铄,口齿伶俐。“在这里得到医生、护士和护工的医疗服务和精心照料,让我恢复了健康,得到了陪伴,感受到温暖。”张锦钟说。

  作为全省首批医养结合省级试点市,昆明市通过全面探索,建立起了“三体一式一型”的311工作机制,包括建立“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共同体”,“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协作体”,基层医疗机构、社区养老机构、医院“1+1+x”联合体;建立“家庭医生团队+居家养老嵌入式”模式;建立“医疗服务+休闲养生+健康养老候鸟式”复合型工作模式。

  如今,昆明市设施不断完善,已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61个、城乡养老机构120个、床位4.0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床位数将达到34张,初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成功经验逐步推广。医养结合模式深受欢迎,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签约服务率达100%。

  画面6:昆明会堂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我们必须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以钉钉子精神担当尽责,用勇于担当、苦干实干诠释对党的忠诚。”在昆明会堂2号会议室,昆明市委主要领导的声音久久回荡。

  党的十八大以来,昆明市牢牢把握并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这个指导方针,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从严从实选人用人管人,着力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以基层党建8项工程为抓手打造春城党建品牌,确保党始终成为引领昆明发展的坚强领导核心。

  当前,昆明市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正逐渐形成。

  “诬告陷害之风危害巨大,打击干事创业者的积极性,污染了健康的政治生态。区纪委向诬告陷害亮剑,为清白正派撑腰,及时澄清事实,对诬告者予以严肃查处,让在一线干事创业、主动担当的党员干部吃了一颗‘定心丸’。”日前,西山区棕树营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李子田说道。

  根据中央、省委有关精神,结合前期的探索经验和当前的发展实际,昆明制定了关于激励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防错、容错免责、纠错3个办法等文件,不断扩大干部谈话覆盖面,形成关心爱护干部的制度“闭环”,切实从制度层面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注重正向激励,进一步提振干部精气神,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凝聚发展新动力。(记者 李秋明 黄喆春 浦美玲 陈飞)

责任编辑:郭建丽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