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首页 | 邮箱    
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www.yunnan.cn  发布时间:2018年12月18日 02:51:00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努力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故事1 独龙江乡:教育成就着未来

  “国家对独龙江的牵挂,对独龙族群众的帮助从来没有停止过。”1953年,独龙江开办了第一所小学,设在孔目村。2003年,独龙江中心完小进一步发展壮大,几个校点的设立、改善惠及周边村寨,每一个适龄孩子都可以在学校接受教育。

  “如今,从独龙江走出去的人,有学者、教授、名医……有的在省城大学里供职,有的在医院、研究院工作,还有不少加入公务员队伍,成为独龙江的骄傲。”提起独龙江教育的人和事,孔当村的李红明说,最近3年,从独龙江乡中心学校毕业,到北京、昆明、六库和贡山县城读高中和受职业教育的孩子越来越多,教育,正深远地影响着独龙族群众。

  一阵清朗的读书声将记者引进乡中心学校。校园由教学楼、食堂、师生宿舍和体育场等建筑围建而成,教室内门窗宽大,讲坛、桌椅等规范无损。临近校门的墙报上,一排正楷大字写有校训和办学目标:勤学、立德、文明、感恩;让学生学有所成,为发展培育人才。宽阔的体育场上,设有单杠、双杆和标准篮球场。

  “她是孟艳萍、她叫刘欣艳、她叫齐艳玲,我们每周都要唱校歌《有梦就有希望》,是学校一位老师写的。”几个小学生个个说着流利的普通话,明亮的眼睛透着自信。

  杨四洋校长告诉记者,幼儿园有教师4名、幼儿53人,除几位父母是外来工作的白族、汉族儿童外,孩子们大多是独龙族群众的娃娃。在学校和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既讲普通话,又说独龙族话,学校教育得到全面发展。

  故事2 桃源社区:“民族之家”寄乡愁

  彝族过山号、傣族象脚鼓、白族服饰、苗族芦笙……走进昆明市盘龙区鼓楼街道桃源社区民族风情博物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独特魅力展现在眼前。这是全省首个社区袖珍民族博物馆,展示了云南25个少数民族的103件生活用品和服饰,还有80幅各少数民族在红土地上生产生活的照片。

  “博物馆只有200余平方米那么大,却寄托着各少数民族群众浓浓的乡愁。桃源社区居住着彝族、傣族、白族、回族、纳西族等20个少数民族670多人,还有外来进城务工少数民族110多人。”日前,桃源社区党委书记王芳告诉记者,社区强化措施,打造民族团结服务型社区“领头羊”;夯实平台,搭建为少数民族同胞服务“通心路”;创新品牌,为流动人口少数民族撑起“惠民伞”。

  除了民族博物馆,这里还有民族团结学苑、民族书苑、外来务工少数民族心理咨询室等功能室(馆)20余个。社区还创新方式方法,全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艺演出等,为辖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展示才艺、放飞自我的平台。“虽然离开了家乡,但我们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馨。”每年春节期间,桃源社区都会举办少数民族趣味运动会和新春游园会。哈尼族小伙儿李保旺说,他已成为趣味运动会的“常客”,每年都和各少数民族兄弟们一同欢乐过节。

  在社区及广大居民的共同参与下,桃源社区获评省、昆明市、盘龙区3级联创的“少数民族团结示范社区”,获得“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侨法宣传角”等称号。

  故事3 古敢乡:日子越过越美好

  “远方客人到水寨,水寨水酒迎上来。水酒喝得人自醉,留得来客心花开。”还未进入富源县古敢乡,就能听到热情而嘹亮的歌声传来。

  古敢乡是我省唯一的水族乡,位于富源县东南部的云贵交界处。

  走进古敢乡,依山而建、临水而居的村子,一幢幢钢筋水泥的房屋出现在大家眼前,墙壁粉刷白净,道路宽敞平整,村落干净整洁,现代生活气息在山村流淌。谁能想到多年前的古敢曾是一个“瓦房不成行、草房来逞强,污水遍地流、垃圾靠风刮”的落后村落。

  随着脱贫攻坚步伐的加快,古敢乡进村道路硬化了,旅游产业发展起来了,房子盖得漂亮了,日子越过越美好。

  古敢乡坚持“输血扶贫”和“造血扶贫”相结合,以农业产业为支撑,以合作社为纽带,因户施策,加快精准扶贫步伐。鼓励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生猪、肉牛、肉羊等,稳定传统种植业面积,确保畜牧业养殖数量,今年全乡382户贫困户中发展特色种植2000亩。充分发挥古敢气候优势,鼓励种植铁皮石斛、大棚西瓜、百香果、香米等特色作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新建养殖小区3个,脱贫产业发展红火。

  故事4 回俄村:“宾弄赛嗨”一家亲

  “这是挂果枝,那是营养枝,分清了再修剪,产量才出得来。”在自家的澳洲坚果种植地里,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信乡回俄村村民岩相正在给几个邻村来的乡亲分享果树管理心得,不仅讲透关键技术,还手把手做示范,有说有笑非常耐心。

  “我们是‘宾弄赛嗨’,已经是一家人了,有好的致富门路和实用技能都会互通有无。”“宾弄赛嗨”在傣语里意为“亲戚一样的朋友”关系。岩相是傣族,一家人虽然住在坝区,但是家里和附近山区的10多户佤族、拉祜族群众结成了“宾弄赛嗨”,有些结交已经有两三代人的历史了。

  回俄村共有14个村民小组804户,主要居住着傣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各族群众在长期交往中,形成了团结互助的传统,一直沿袭至今,大家生产互帮、生活互助、经济互通、文化互融。

  如今,“宾弄赛嗨”携手脱贫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如今全村已种植澳洲坚果近6000亩、咖啡2420亩、茶叶381亩、砂仁3130亩,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超2100万元。各族群众还相互学习民族语言、民族歌舞,交流制傣陶、织傣锦、织佤锦等手工艺。在安居工程建设中,地处坝区的景信一二组20多户傣族群众拿出积蓄20余万元,帮助30多户山区“宾弄赛嗨”建档立卡贫困户建房,帮助山区群众住上了崭新的安居房。(记者 马玉龙 浦美玲 张雯 沈浩)

责任编辑:杨倩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投稿邮箱:ynwbjzx@163.com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  中央厨房 |  网站声明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