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两种语言没有国界:一种是微笑,一种是鲜花。如今,全国每10支鲜切花就有7支来自昆明斗南的事实广为人知,可谓是“世界鲜花看云南,云南鲜花在斗南”。
但是,斗南种花“第一人”是谁?斗南第一个卖花姑娘现在在做什么?第一个用铁路运花的人又是谁?昆明第一家花店何时开在哪里?哪个花农将自家种出来的花送到了人民大会堂?广州的斗南街从何而来?一个村庄如何成就一个产业……
上述追问,终得揭晓。12月17日上午,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昆明市人民政府参事室、昆明市文史研究馆举行《No.1亚洲花都——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发展口述史》新书发布座谈会,斗南第一批花农、斗南花卉拍卖市场创始人、帮助过花农的科技人员、花卉种苗创新的科技工作者、新一代电商以及相关部门参加了座谈会。
据悉,该书是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纪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丛书之一,由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讲述了昆明斗南从花田、花街、花市,成长为“亚洲花都”,为塑造昆明“世界春城花都”城市品牌作出的重要贡献。
34位口述人讲述斗南花史
上世纪80年代初,当斗南“花卉第一人”化忠义试种0.3亩从广东佛山引进的唐菖蒲时,一定没有想到如今斗南已经成为亚洲花都——斗南花卉市场连续20多年交易量、交易额、现金量、人流量和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被誉为中国花卉市场的“风向标”和花卉价格的“晴雨表”。
据介绍,为完成全国重点选题《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发展口述史》,以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昆明市政府参事为主的专家课题组,深入研究云南省、昆明市及斗南花卉产业的历史,研究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并召开相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座谈会,撰写了昆明斗南花卉产业发展的大事记,寻找斗南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人物、重点企业。
期间,课题组走访了包括斗南花农第一人后代以及企业家等34位斗南花卉产业的亲历者和见证人,倾听他们讲述斗南花卉最早的种植、销售和发展壮大的过程,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分花农篇、公司篇、服务篇展现斗南花卉市场的变迁,同时还以附录的形式记录斗南大事记。
此外,此书封里还设有五个二维码,分别为云花偶从这里走向世界、从花田到花都、让云花风姿更盛、金斗南不可复制、中国第一花卉小镇,读者只需扫描就可以看到三四分钟的小视频,方便读者更了解斗南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该口述史将纳入中央文史研究馆的收藏,包括访谈过程中拍摄的几十个小时的录像录影资料,都将成为国家记忆永久保存。
斗南花卉的成就来自改革
“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30多年前斗南村普普通通的‘小媳妇’,今天变成了企业家。就在前段时间,她的花以48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拉斯维加斯赌场,而这只是她公司的订单之一。”课题组杨亚伦说,曾经,“小媳妇”斗南默默无闻,如今,斗南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品牌。
2017年,斗南片区花卉及关联产品交易总额达180亿元,斗南花卉市场日上市鲜切花100多个大类1600多个品种,每天有1000多吨鲜切花通过航空、铁路、公路运往全国8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斗南花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默默无闻到亚洲闻名,根本动力是什么?就是改革。”作为撰稿者之一的徐启亚说,斗南花卉从粗放式的小村庄种植到精细化农业种植,从在云南销售到走向北上广再到互联网电商,从不知道知识产权为何物到尊重知识产权,从最早的唐菖蒲到1600多个品种,其产业发展史印证了开放促进改革。
昆明市政府参事室主任、昆明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厉鸿华说,昆明斗南花卉产业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中一个小小的篇章。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农村迎来了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重大改革,亿万农民有了在责任田上生产和交易农产品的自主权。昆明斗南农民正是借改革东风,自发地发展花卉种植。到1991年,斗南花卉进入商品化规模生产,经过30多年的发展,斗南花卉产业已基本形成生产、科研、加工、市场物流几大体系,成为高原特色农业的典型代表,也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代表。
厉鸿华说,书名里之所以加了一个“No.1”,是因为昆明斗南承载了太多的第一。“有昆明第一位种花人,第一个有了花卉专业交易市场,建了第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花卉拍卖市场,连续20多年交易量、交易额、人流量和出口额居全国花卉市场第一,有亚洲第一的花卉产业规模。”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这是明代状元杨慎对云南的赞叹;“近日楼前就是花市,早晨带一两块钱出去,随便你挑,茶花、杜鹃花、菊花……”这是作家冰心对昆明的记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是云南昆明的花没变,如今斗南花更成了昆明的“魂”。
云南网记者 连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