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大理天蓝水碧,洱海清澈秀美,如诗如画。
为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大理白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奋发进取,3年来在洱海保护治理中交出了一份新答卷:从保护与发展并重转变为生态担当、从一湖之治转变为全域防治、从污染防治转变为系统修复、从传统产业结构转变为绿色发展、从常规治理转变为抢救治理、从部门治理转变为全民共治。不仅保持了洱海水质总体稳定,还改善了生态环境,推动洱海流域绿色发展。
生态担当 全域防治
洱海西岸,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在铭刻着红色大字“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的青石前,村民李德昌说,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农家小院与村民座谈时殷切叮嘱干部群众: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李德昌表示,我们要从身边做起,从家庭做起,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家园。
洱海东岸,大理市挖色镇小普陀畔,湖光山色,景色迷人。“洱海保护治理是头等大事,必须久久为功。”镇党委书记赵丽琦说,今年国庆期间,许多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员和村组干部坚守岗位,以“我不上谁上、我不干谁干、我不护谁护”的担当精神,保护环境,杜绝污水进入洱海。
“洱源净,洱海清,大理兴。”进入洱海之源的洱源县境内,随处可见“送清水入湖”的场景。牛街乡文登村,7年前建成日处理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去年又投资4800万元进行扩容,如今每天可处理污水2000吨。“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人民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本。”副乡长欧根炽介绍,目前已经预留了一块土地,将来要再新建一座日处理污水1000吨的污水处理厂和尾水净化湿地,为保护洱海水质提供有力支撑。
洱源茈碧湖镇梨园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村保洁员杨其昌告诉记者:“现在不保护,将来没出路。”他和4名同伴每天负责垃圾清理和清运,保持村庄干净。去年,村里实施了污水收集、处理、回用项目,做到不留死角全面收集,两级深度处理净化,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
如今,大理州将洱海保护管理范围,从过去的252平方公里的湖区,扩大到2565平方公里的整个径流区,构建起了洱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治理格局。
系统修复 绿色发展
下关镇北区,大理市“三线”划定项目工程指挥部。一幅洱海流域彩图格外醒目:从内向外划出了蓝线、绿线、红线。
“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坚持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原则。蓝线即洱海湖区界线,绿线即洱海湖滨带保护界线,红线即洱海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界线。”大理市“三线”划定项目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李文标介绍,今年6月30日起实施的《大理市洱海生态环境保护“三线”划定方案》,是严格空间管控、疏解洱海湖滨人口和环境压力的重要举措,对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构建健康湖泊生态系统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向群众算好长远账、利益账、生态效益账,同时做到腾退搬迁农户过渡安置有保障。”海东镇宣传干事李丽红说,全镇涉及3个村的128家村民腾退搬迁,建成30套临时中转用房解决住房困难群众燃眉之急,目前入住22户。村民施玉武告诉记者,他家4兄弟,有3家在腾退搬迁范围。“我们离开‘海景房’心里很舍不得,但必须支持保护洱海生态环境。”
有“大理石之乡”美誉的银桥镇,已经取缔在苍山上开采大理石。镇党委书记杨砚池说,我们要打造苍洱生态有机小镇。在产业结构调整上,银桥镇引进和培育45家龙头企业,依法流转土地1.1万多亩,实施规模化种植,发展现代农业。在镇内形成了水稻、蓝莓、玫瑰、芳香植物、蔬菜等8个规模化农业产业。去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571元,比上年增长10%。
杨砚池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和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工程,镇内的灵泉溪等4条主要河流,水质越来越好了。”
抢救治理 全民共治
双廊古镇,千年白族渔村,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当地客栈协会负责人、蓝影客栈掌柜聂卫东说:“我见证了双廊的起起落落,如今变得特色更鲜明,更整洁、更漂亮了。”
“全镇坚持问题为导向,以洱海保护为中心,切实抓好洱海保护治理各项工作。”双廊镇副镇长茶文光介绍,全镇坚持严格管控、重拳整治流域“两违”,多措并举、全面根治村镇“两污”,精准施策、稳步推进面源污染减量,强化保护、全力推进生态修复,明确责任、强势推进执法监管,广泛动员、构建洱海保护治理格局。
双廊镇的变化,只是3年来大理州全面打响洱海抢救性保护治理攻坚战的一个缩影。2016年11月,省委、省政府要求“采取断然措施,开启抢救模式,切实抓好洱海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大理州委、州政府围绕“稳定水质、持续向好”的目标,开启了洱海流域“两违”整治等“七大行动”,各级政府对洱海保护治理重视程度之高、政策措施之实、工作力度之大、人员投入之多、社会动员之广前所未有。
“我想对洱海说,您是我们的母亲湖,我从小在您的身边长大,我一定会带动我的家人保护好您。”大理市银桥镇磻溪完小学生杨依婷和同学们,用童稚的心声表达“我对洱海说一句话。”在银桥镇第一中学,校园走廊、教室的板报上,都有“洱海保护”专栏。初三年级学生杨巧薇告诉记者:“我们学生的小手,要牵动家长的大手,共同搞好村里的环境卫生。”如今,大理州校园“洱海保护第一课”活动已成为常态。“环境保护”宣传走进了学校、机关、乡镇、企业、社区、村组和军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的理念深深扎根大理各族群众心田,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记者 庄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