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2014云南好人黄绍柏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8日 15:59:38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你们是在用心、用情化解矛盾;你们拥有化干戈为玉帛的力量!”在云南省东南边陲富宁县的“社会矛盾调处中心”里,一封由群众写来的信溢满感谢和赞誉之词……回顾2002年“矛调中心”成立之初,乡亲们可还是充满疑虑的,“这区区几个人,真有能耐帮我们把问题解决好?”有的群众甚至还说,“矛调中心”不过是个“茅草中心”!

  这其中的转变,身为富宁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主任的黄绍柏功不可没,这位浓眉大眼、鼻直脸方的壮家汉子,多年来扎根调解工作,“跑断腿磨破嘴,不和解不放弃”,创造了“火把下的协议书”等当地人脍炙人口的经典范例,也渐渐改变着乡亲们对“矛调中心”的认识。

  柔情调解让“矛调中心”不再是“茅草中心”

  出生于富宁的黄绍柏,一直以来都扎根家乡、服务乡亲,曾担任过寨子里的民兵营长,干过村里的文书、村长,后来调到乡镇以后,也经常要调解群众纠纷。2002年,“富宁县社会矛盾调处中心”成立。黄绍柏被委以重任,担任“矛调中心”主任。

  中心成立之初,没有资料可以查阅,也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可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当黄绍柏带领队员们深入村寨开展工作时,村民们的态度十分冷漠,“矛调中心”也被换做谐音“茅草中心”,在乡亲们口中传了起来,意思是“掀不起什么大浪,经不了多少风雨”。

  面对群众的质疑甚至谩骂,黄绍柏丝毫没有退缩,他一面鼓励队员,一面对群众实施起了“软办法”——每次进村入户都自带水果蔬菜,与群众拉家常、套近乎,和乡亲们同吃同住。渐渐地,群众们接受了这个亲切热情的黄主任,调解工作也得以顺利开展。中心成立仅仅2个多月的时间里,黄绍柏率领“调解小分队”深入者桑、剥隘、谷拉等11个乡镇,“柔情调解”了一起起搁置多年的矛盾、解开了群众积怨多年的心结。

  黄绍柏和同事们亲切热情的态度,以及调解工作取得的实效,让“茅草中心”渐渐消失于乡亲们口中的同时,也让“矛调中心”深入到了他们的心里。

  “双语”结合谱写“火把下的协议书”

  壮族出身的黄绍柏,能说汉、壮、瑶3门语言,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富宁县,可是开展调解工作的一大优势。

  1994年,剥隘镇那良村委会那洋村小组与那利村小组发生山界纠纷,多年来经镇政府和有关部门调处未果,矛盾不断升级。2003年6月,黄绍柏与同事一起,前往纠纷发生的山林进行调解。到现场后,他先用壮语大声地向群众喊话,乡亲们的情绪得到安抚后,调查工作在两村开展起来。

  通过细致深入的调查,黄绍柏和同事们找到了矛盾的症结所在,下一步,就该做群众们的思想工作了。这时,黄绍柏的语言优势再次派上了大用场,饭都顾不上吃的他,耐心地用壮话讲解有关山林、土地的法律法规,讲解邻里和谐的重要性……幽幽山林里,久久回荡着黄绍柏和乡亲们的壮语对话声,从早上就开始的调解会,一直到天黑才宣告完成,两个村的村民们一致同意按黄主任所指的路线为界,双方只剩下签协议书了!

  满意而兴奋的村民们等不及第二天的到来,他们纷纷自发到附近捡拾柴火照明。火光照耀下,工作人员写好了协议,为了让群众明白无误,黄绍柏又用壮语一句一句地念给双方村民听,确认双方都没有意见后,才由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审核签字、按手印——“火把下的协议书”就此签订。

  苦累不畏成就群众们的“解愁人”

  长期奋战在矛盾调处第一线的黄绍柏,多年来基本没有节假日和双休日,“风里去、雨里来,阳里一顶帽、雨里一把伞,渴了喝生水、饿了吃干粮”,早已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然而,对于工作上的苦和累,朴实的黄绍柏却从不在意,“再苦、再累都没关系,能够把矛盾纠纷解决了我心里就舒畅!”正是这样不畏苦累、服务群众的决心和态度,让黄绍柏在调解工作上取得了斐然的成绩。10年间参加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08起,调处成功998起,平均每4天解决一件,阻止群体性上访事件80余起,化解群体性械斗事件60余起,制止自杀性事件30余起100多人,防止民转刑案件46起,为农民减轻负担和挽回经济损失近1000余万元,多次被各级党委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评为“先进个人”。 2012年荣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和全省“云岭楷模”荣誉称号。

  2005年,随着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不断推进,剥隘镇移民搬迁矛盾调处任务越来越重,来回奔波已无法适应调解工作的需要,被任命为移民搬迁矛盾纠纷调处工作队副队长的黄绍柏吩咐队员购置2顶帐篷,在323国道线旁安营扎寨,在帐篷外挂上“矛盾纠纷调解室”的牌子,“帐篷调解室”在库区以另外一种方式诠释着“矛调中心”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区区十几平方米的帐篷里,白天是调解工作室,晚上是休息室,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因施工车辆过往频繁,加上气候炎热,辛苦一天的调解队员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但没有一个队员打退堂鼓,驻扎下来就是几个月不回家。在帐篷调解室内,黄绍柏先后主持调解了120余起矛盾纠纷,所书写的卷宗材料就足足装满了2个档案柜。当看着移民们一个个愁眉苦脸来,欢声笑语走,他和他的队员们心里感到无比的安慰和踏实,他说:“这些移民不容易啊,为了支持国家建设,他们从今往后就要离开祖辈生存的地方,先在公路边这些简易的房子里居住1到2年,然后才迁进安居房,而我们只不过在这儿住了短短2个多月,比起他们的艰辛,我们吃这点苦算不了什么啊!”

  如今,“矛调工作到哪里,哪里就一片安宁;调解队员到哪里,哪里的矛盾纠纷就得到及时的化解”这句话,在富宁县群众中已经形成了共识——黄绍柏和同事们用自己的努力,让“矛调中心”深入到乡亲们的心里,也让调解队员成了群众离不开的解愁人!

  公而忘私克己奉公舍小家

  年近50的黄绍柏在人民调解这条长征路上奔走了十年,他的足迹踏遍了壮乡瑶岭的山山水水,他的汗水撒遍了乡村的山林土地……十年间,他收获了老百姓的口碑和夸奖,也收获了各级党委政府颁发的荣誉。面对这些荣誉,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它是全体队员共同的荣誉,也是我父母和妻子儿女全力支持我工作才能换得的荣誉!”

  黄绍柏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父母均已70岁高龄,由于调解工作的特殊性,照顾父母的重任便落到了农村老家兄弟的肩上。虽然老家与县城相距不过60公里,然而就这短短一个多小时的车程,黄绍柏却难得有时间回乡看望父母,即便是下乡做调解工作路过时,他也没能多停留几分钟,陪父母吃顿饭。

  2010年9月,儿子考取贵州大学,原本一口答应送儿子入学的黄绍柏,突然接到那能乡需要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的任务,这一去又是10多天,儿子的电话催促了十几次,他只是说忙,暂时回不去。可是5000元的学费总得交啊!妻子只好东家借500元、西家借300元地临时凑够学费叫儿子自己去学校报到。“我对不起姑娘、儿子的事情太多了!”说到儿子上大学一事,黄绍柏露出了无奈的神色。

  说到妻子时,黄绍柏既感欣慰又感惭愧。妻子跟他同岁,没多少文化,平日里靠倒卖点百货来补贴家用,但她有一颗农家妇女特有的质朴和真诚,一直默默陪伴着他,支持着他,照顾好一双儿女,从没有过任何抱怨……他说:“大半辈子了,她没有享过我的福,有时连她生病我都不能在旁边照顾,惭愧啊!”

责任编辑:田源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