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历史 >>  正文
石鼓穿越历史长河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2日 14:10:29  来源: 北京日报
分享至:

  前些日子,我看了《国家宝藏》这一档综艺节目,其中有一件名叫石鼓的文物,令我心生敬意。

  石鼓有十樽,距今2000年,上面刻有先秦文字石鼓文,相传李斯创造小篆时,就是参考了石鼓文。

  乍一看这十樽石鼓,只觉得笨重、呆滞,像是溪边不知经历了多少年水流、风霜和雨雪冲刷而斑驳的普通顽石,还篆刻着不明意义的图案。我们恐怕不会把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墩子与“精神”“文明”等词关联起来,而《国家宝藏》却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挖掘出时间赋予石鼓的意义。

  这档节目中,演绎的故事虽是虚构的,然而,故事表达的精神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中,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准备向皇帝进献十樽石鼓,它们历经劫难后失而复得,但怀疑其中一樽石鼓是假的。后面,通过得到的拓本知道确实是一件赝品。司马池若据实上奏,便是欺君之罪,有杀身之祸;若扭曲事实,则是欺骗后世。最终,司马池选择了前者,杀身成仁。那一幕,让我心生敬意,以至于泪眼模糊。

  石鼓历经多次战乱,每每遗失,又每每被有识之士寻回,但故事的主人公为什么是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史学家司马光,却令我困惑不已。后来仔细一想,竟也释然了。

  我们知道,石鼓不会说话,但刻在它上面的石鼓文,虽然只是一种失传的文字,但对于研究汉字的演进过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四大文明古国,唯有华夏文明没有断代,石鼓文只是一种文字的载体,还有金石、瓷器、竹简、纸张等,但最重要的传承载体还是人。我国历代都设置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史官,他们如实记录皇帝的言行和政务得失,这些记录即是后世修史书的重要依据。

  《资治通鉴》上自东周,下到北宋,除了现成的史料,还需要石鼓这样背负历史重量的文物,对照史料辨别真伪。而石鼓这样的文物,有如司马池这样的人保护,自发传承,让我们的文明去伪存真,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石鼓虽不会自己向后人叙述那些曾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成王败寇、兴衰荣辱,但像司马光这样或名垂千古,或默默无闻的史官,执笔染丹青,没有辜负“司马池”们给后世子孙留下的最真实、最刻骨的消沉与荣耀!

  物质或可灭,文明永存留。

  所以,与其说石鼓让我心生敬意,不如说我是因石鼓上所承载的中华儿女的精神和气节而心生敬意。

  想我悠悠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沧桑,石鼓虽然都被腐蚀了,但上面的文字永存。器可朽,魂不灭!指导教师洪晔

责任编辑:杨倩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