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我的父亲是南侨机工”​——访《南侨颂》创作人陈达娅
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1日 10:45: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高黎贡山云雾绕,澜沧江险波涛涛,怒江天堑运输线,崎岖艰险抗战路……” 9月3日晚,昆明抗战胜利纪念堂传出时而高亢、时而平缓、时而深情的音乐与歌声——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滇缅公路通车80周年的爱国主义情景组歌《南侨颂》正在这里上演。

  《南侨颂》剧照

  1937年,在全民抗战的艰难时刻,在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的号召下,来自马来亚(包含如今的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泰国、缅甸、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地的3200多名南洋华侨青年机工,放弃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参加了“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在当时我国与国际联系的唯一交通要道——滇缅公路上运输物资、抢修车辆。这些南侨机工中,有1800多人长眠于祖国西南边陲的土地上,也有一部分人回到了南洋,还有一部分人留在了云南。

  《南侨颂》通过交响合唱和情景组歌的形式,饱含深情地艺术再现了这段历史。《南侨颂》的文稿创作人叫陈达娅,她的父亲陈昭藻正是一名南侨机工。

  “父亲在世时,我们几乎没有交流、没有沟通,他也从未主动说起过他的特殊经历。”陈达娅说,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父亲一直被认定为有海外关系的复杂人员,这对他们的家庭影响很大,她为此刻意和他保持距离。

  “父亲1987年过世,1989年昆明西山南侨机工纪念碑落成时,我才隐隐约约知道了父亲是一名南侨机工。”陈达娅说,2000年,她和几位健在的南侨机工重走了滇缅公路,这才开始真正接触南侨机工这段历史,开始重新认识父亲。

  “从2004年起,我几乎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泡在档案馆里,阅读有关南侨机工的书籍,收集整理父亲和南侨机工的史料……”陈达娅说,在查阅南侨机工档案的过程中,父亲的形象在她心目中渐渐变得高大起来。

  滇缅公路上抢运抗战物资的南洋华侨机工

  陈达娅说,她的父亲出生在海南岛,16岁时,由于家中生活贫寒,父亲与同乡结伴,离别了家人,到新加坡(当时的马来亚)去投奔哥哥。20岁时,他便具备了相当熟练的机械维修及汽车驾驶技能,并在那儿成家。1939年,身在新加坡的父亲得知招募机工回国抗战的消息后,与20多名海南同乡一起报名参加“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

  “抗战结束后,父亲因错过返回新加坡的机会,最终留在昆明。后来,他认识了我的母亲,成家定居昆明。”陈达娅说,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总穿着一身单位发的劳动帆布衣服,家里的生活一直很清贫。

  云南日报记者 李秋明 摄

  这些年,陈达娅一直致力南侨机工历史研究。她与另一位南侨机工后人一同编写了书籍《再会吧南洋》《南洋1939》,还远赴海外父辈当年生活过的地方讲述南侨史,推动成立云南南侨机工学会,推动海南建成南侨机工雕塑,筹资编排并演出了情景组歌《南侨颂》,把父亲和战友们的故事讲述给后人,让更多的人知悉并铭记那段历史,让爱国主义精神永远传承。

  云南日报记者:程三娟

责任编辑:何甜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