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揭秘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 “追云逐雨”护佑民生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4日 07:44:54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鸡蛋大小的冰雹瞬间毁了农民一年的希望

1959年8月,中国人工防雹序幕在鹤庆县开启。60年时光荏苒,率先起步的云南秉持“用科技追云逐雨,趋利避害护佑民生”的初心,强化责任担当,着力建设安全、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人影,在防雹减灾、增雨抗旱、保护生态等方面创出云南特色,在高原热土上再次谱写出人工影响天气科学发展的绚丽篇章。

从避害到趋利,围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需要,云南省气象部门在重点旅游区、生态脆弱区、受污染水域、重要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实施了常态化人工增雨(雪)作业,均取得较好效果。例如,在昆明主城主水源区云龙水库、松华坝水库周边,气象部门布设了36个人工增雨作业点,近5年实施飞机增雨作业26次、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240次,径流区相对增雨率约21%,增雨效果显著。玉龙雪山景区在多年实施人工增雪作业后,积雪量约为丽江历史同期的2.3倍……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云南时特别指出,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牢记嘱托,云南气象部门积极作为,用创新、用行动,为保护彩云之南的绿水青山倾尽全力。

指挥飞机增雨作业

防雹减损失助脱贫

8月的滇中大地楚雄,沃野葱茏,生机盎然。正值人工防雹的关键时期,全州85个作业点严阵以待,24小时值守,一有冰雹天气,便“捕捉天机”开展防雹作业保护烤烟。

“冰雹一来,几分钟就把烟叶打烂了,严重时一点收成都没有。今年雨水来得早,烤烟长得好,加上防雹及时,没受什么损失,家里种的7亩多烤烟大概有3万多元的收入。”楚雄市东华镇下本东村村民杨世怀高兴地告诉记者。

烤烟是云南第一大生物产业,事关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大计”。然而,低纬高原山地气候,导致云南局地对流云频繁,年平均降雹日达80天以上,且一半以上县区都会遭受冰雹袭击。每年6月至10月,突如其来的冰雹往往会给生长中的烤烟带来巨大损失,让农户一年的劳作化为泡影。而及时有效的防雹作业,能在冰雹尚未形成前通过播撒碘化银等催化剂对冰雹云施加影响,抑制大雹块的形成,从而化雹为雨,保护烤烟等作物免受冰雹袭击之灾。

人工防雹的效益怎么样?以烤烟为例来分析,人工防雹一是优化了烤烟种植区域布局,二是促进了农民脱贫增收。多年来的应用实践表明,人工防雹能增加春季有效降水,降低冰雹灾害损失,推动了我省贫困地区利用冬春季光热资源发展冬春烟生产。并且,我省人工防雹防区内烤烟冰雹受灾率约1.7%,防区外烤烟冰雹受灾率在10%以上,以烤烟平均亩产值4000元计算,人工防雹每亩可减少损失320元,355万亩烤烟合计减少损失11.36亿元。

“以前,种烟群众并不相信人工能防雹。现在,亲眼看到只要防雹及时,烤烟就安全了,个个都说气象部门的人工防雹做得好。”楚雄市子午镇党委书记董尚高有感而发。“老百姓会主动打电话来问:你们什么时候开始架炮防雹?炮架起来我们种烟才放心哪。”子午镇二道班作业点点长袁光荣颇有感触。

云南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云烟、云菜、云果等“云字牌”绿色产业,着力推进产业扶贫。这些年来,我省在烤烟、水果、蔬菜等作物生长关键时期,针对主产区实施科学的人工防雹作业,年均开展防雹作业6300次,保护烤烟、苹果、油菜、雪桃、花卉、咖啡等农经作物1947万亩,人工防雹已成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科技手段。

增雨抗干旱护生态

“下雨了!下雨了!”3月初的云岭大地,甘霖飘洒。在春雨贵如油的时节,为让干涸的土地重获甘霖的滋润,我省气象部门“引空中之水解云南之渴”,近年来全省空地结合立体式人工增雨每年增加降水达26.8亿立方米,受益国土面积约21.42万平方公里,受益森林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

云南干湿季节分明,每逢云南干季,居高不下的森林火险等级总让人焦灼不已。在多起森林大火的扑救中,人工增雨作业效果明显,为及时扑灭森林火灾,保护森林环境立下汗马功劳。

碧波万顷,帆影点点,拥有“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美景的洱海,让人流连忘返。这个大理人民的母亲湖,曾一度饱受水体富营养化、蓝藻暴发之苦。

“洱海属半封闭湖泊,没有大江大河的导入,加上汇水面积不大、产水量少、蒸发量大、降雨集中等因素,导致这里水资源短缺。”摸清“症结”,云南省气象部门思考:如何为洱海生态修复贡献人影之力?

人工增雨,在抗旱保丰收、扑火降火险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云南省气象部门又将其拓展到生态文明建设中,通过发展生态修复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为拂去高原明珠上的“灰尘”送去喜雨。

“今年上半年,我们组织苍山东坡、大理市、洱源县的18个人工增雨固定及流动作业点,实施以增加洱海蓄水为目的的人工增雨作业52点次,累计增加雨量45.59立方米。”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朱淳源说。

“针对云南九大高原湖泊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势在必行。要把洱海人工增雨生态修复的成功工作模式和经验复制推广到其他8个高原湖泊。”如何服务好云南生态文明排头兵建设?云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建刚有着深入的思考。

安装飞机碘化银催化剂

作业现代化上水平

“以前开展作业更多是靠眼睛和耳朵,主要凭的是经验。现在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水滴谱仪等科研设备,有指挥平台、空域申请等先进系统,数据更精准,反应更高效。”让“老人影”朱淳源体会最深的是,科技的发展,不断推动着云南人影迈向现代化,大大提升了人影的服务水平。

“有适合飞机增雨的条件时,系统可依据作业预报产品自动规划作业飞行航线,还能对每一次作业进行效益评估。”在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工作人员尹丽云为我们逐一演示了视频会商控制系统、云降水精细化分析系统、云南省—州—县一体化人影指挥平台、北斗地空通讯信息采集系统、作业条件预警系统、气象信息处理和天气预报制作系统、作业点视频监控系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评估系统、空域申报系统。在这个全省人影的“神经中枢”里,天气实况、预警信息、作业动态一目了然,决策分析、实时指挥、效果评估、信息管理、产品发布实时完成。

“原来申请空域,各个作业点要一级一级打电话,有时还会因电话占线而错失作业良机。现在依靠空域自动化申报系统,10个作业点同时申请都不成问题,而且是秒速回应,这在全国都是领先的,去年我省的空域申请成功率达到了75%。”云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主任陈清祥介绍。

据了解,近5年来我省投入建设资金1.2亿元,完成10个州市级、95个县区级人影作业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了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规范集约,提高了作业指挥效率和科技水平。

科学、安全是人影作业的两大核心。破解原有作业点使用年限长、建设不标准、安全性低的问题,我省近5年来投入1.2亿元改造了297个标准作业点,祥云县下庄镇作业点便是其中之一。这里占地面积不大却是“五脏俱全”:建有指挥室、休息室、炮库、弹药库、人影指挥平台“两库两室一平台”,还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目前,全省有祥云县、禄丰县、红塔区、富源县4个县(区)30个作业点完成视频监控建设,以及省—州—县—作业点视频监控系统建设。

为确保作业安全,我省于2017年启动富源县、禄丰县的20门“三七”高炮自动化改造试点工作,开展昆明、曲靖、楚雄3个州(市)33个县260个作业点物联网试点建设,实现了省—市—县—作业点对人影弹药实时监控。

利用高炮开展人工防雹作业

担当促发展谱新篇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云南起步早、需求大、见效益、受欢迎。”60年砥砺前行,云南人影创出特色,较好地服务了云南经济社会发展。

起步早。1959年在鹤庆县召开的全国第一次消雹经验交流会,拉开了我国人工防雹工作的序幕。时至今日,云南既是全国人影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也是坚持近60年从未间断过的省份之一。

需求大。云南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突出。同时,云南是全国的重雹区,降雹频发且四季均会降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影的需求十分迫切。目前,全省16个州市均开展人影作业,2013年我省首次租用2架飞机开展常态化飞机增雨作业,实现了飞机、火箭、高炮立体式人工增雨新格局。

见效益。近5年来我省实施飞机增雨388架次,影响区面积约17万平方公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5669次,受益国土面积约21.42万平方公里,空地结合立体式人工增雨增加降水133.7亿立方米。

受欢迎。云南人影在抗旱保丰收、防雹减损失、扑火降火险、蓄水护生态、保障水资源等方面作用显著,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中国气象局人影专管员张志强2017年到云南检查工作时感叹:“想不到云南人影现代化建设推进那么快,作用那么大,效益那么好。”

在气象防灾减灾中,人工影响天气是最经济、最有效的科技手段。为加快人影发展,中国气象局,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多个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专门文件,强化政策和经费保障;云南省气象局实施了一系列加强人影建设的具体措施,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我省人影工作初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军地协同、专兼结合”的工作机制,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从应急救灾向常态增效拓展。

每年6月至10月,是人影工作者最繁忙、最紧张的时候。“尽管很辛苦,但看到在半径3.5公里的防区内,4个村委会的农作物都没有受到冰雹的袭击,心里觉得值了。”袁光荣表示。

云岭大地上,像袁光荣一样默默奉献的气象人比比皆是,他们强化责任担当,执着坚守岗位,努力提高人影效益,造福一方百姓。

“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推进人影现代化建设,到2020年人工增雨作业年增加降水30亿立方米以上,防雹保护面积增加到3万平方公里以上,防雹有效率达85%以上。”蓝图绘就,目标明晰,云南气象人不忘初心,奋勇前行。

记者 陈云芬

责任编辑:自然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