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杞麓湖,风光秀丽。不远处的蔬菜种植基地,连片整齐的农田又是另一幅美景。
记者日前来到这里时,通海县秀山街道大树社区菜农沈健猛正在和其他菜农聊着天:“去年中国蔬菜产业大会在我们这里举行了活动,通海的名气更大了。”令他骄傲的是,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通海蔬菜“通江达海”,销售到了国际市场。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通海农产品出口额为4.7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1%。
近年来,通海县加强政府引导和扶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广标准化生产,积极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2017年全县有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备案企业47户、备案面积11.9万亩,全县约70%的耕地均建设成为出口农产品种植基地。
沈健猛说,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种菜,现在家里种了4亩地,这一季主要种的是芹菜和蒜苗。“你看,地里现在都安装了喷灌设备,农林、土肥、植保部门每年来办培训班,经常到田间地头指导,种菜的科技化水平大大提高了。
记者看到,田间地头生机勃勃,加工和销售热火朝天。走进通海高原农产品有限公司的冷链物流中心,只见工人们分别围在几辆刚抵达的货车旁卸甘蓝,进行检查和处理后装箱,准备放入冷库。公司负责人说:“冷链物流中心每天大概有6至10车货,每车25吨,高峰期每天会有18辆车。”
这个公司于2003年成立,目前蔬菜产品已出口到泰国、越南、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5.06亿元,创汇6800万美元。
谈及公司的经营,董事长杨卫说,在“公司+农户+标准化”模式中,基于质量对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作用和当地农民人均耕地不足0.7亩的情况,企业与农户充分合作,对种植、采收、用肥等推行标准化要求。同时,实行扁平化的内部管理模式,针对各个国家市场情况,设立了专门服务小组,客户对于品种、质量、数量的要求,可以第一时间传到小组负责人手上,再对接到菜农,使蔬菜产品更加适销对路。
小小的蔬菜有着巨大的带动力。蔬菜贸易催生了约2000人规模的经纪人队伍,他们一头连着菜农,一头接着市场,一方面把农户手中的蔬菜集中销往市场,另一方面又把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随着农业产业链的延伸,通海县农产品加工经营企业常年用工已达3.6万人,同时带动了建材、纸箱、泡沫箱、塑料框、胶带纸、网套、棉被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蔬菜企业“走出去”方式越来越多,效果越来越好。通海县有11户农产品企业在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建有直销点。杨卫说,因为看到流通环节对蔬菜外销的重要性,他们公司于2014年在柬埔寨投资设立了高原国际农业(柬埔寨)有限公司,并建了冷库,蔬菜搭乘冷链车从通海发到柬埔寨后存入冷库,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储存、再加工、销售、配送,这对于企业和当地客户来说都提高了效益。
据了解,通海蔬菜产业将进一步提档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而建设智慧农业小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
2017年6月,通海杨广智慧农业小镇成功入选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于当年9月开工建设,规划总占地面积3.6平方公里,建成后将集国际农产品加工及冷链物流园、农产品深加工标准化工业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于一体,将以农业产销大数据为核心,构建包括生产、加工、冷链物流、贸易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同时深挖文化内涵,实现产业与特色小镇融合发展。
记者 刘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