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最炫民族风】临沧:欢快的拉祜族72套路“打歌”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17日 16:51:00  来源: 民族时报
分享至:

  临沧市双江县拉祜族佤族布朗族自治县72套路“打歌”传承人毕玉明家里总是很热闹,几乎每天都有人来向他求教演奏芦笙的技艺。“拉祜族72套路‘打歌’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为完整的拉祜族民间歌舞文化遗存之一。”双江县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施春霞介绍,追随拉祜族72套路“打歌”步伐,可以真切体味到拉祜人源于自然、朴实无华的生活……

  拉祜人的“活史诗”

  双江县是拉祜族聚居区之一,至今还较好保留着原生态的拉祜族传统文化。在漫长的迁徙和与大自然的抗争中,双江拉祜族创造了悠远而又鲜活的文化,拉祜族把自己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融入到了“嘎克”之中。“嘎克”为拉祜语,意为“打歌”,在边歌边舞中拉祜族文化薪火相传。

  关于“打歌”起源于何时并无史料记载,相传拉祜族自古以来以狩猎为生,时常迁徙,居无定所,遇到天气冷,大家就围着火塘取暖,烤烤前面又烤烤背面,有时搓搓手,有时跺跺脚,有时将左右脚交换着伸进火塘里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大家围火而跳的“三脚歌”。毕玉明介绍,慢慢地这些动作就被贯穿起来成为了大家自娱自乐的舞蹈,后来拉祜人又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动作也吸纳到舞蹈之中,便有了《摇娃娃歌》《犁地歌》《磨面歌》《挖地歌》等。同时,拉祜族还善于模仿动物的动作,将动物的动作也融入到舞蹈中,比如《箐鸡摆尾歌》《鹌鹑歌》《公鸡打架歌》等,舞蹈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彩。

  据介绍,芦笙是拉祜族“打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打歌”形式上是全寨人围成圆圈跳集体舞蹈,其中,领舞的“打歌师傅”吹着芦笙,是“打歌”场上的总指挥,他们有精湛的“打歌”技艺,是“打歌”场上的核心人物。“打歌”活动,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以《大路歌》起头,最后也是以《大路歌》收场。

  毕玉明说:“拉祜族‘打歌’是受节令限制的。每年农历二月初八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不‘打歌’,传说这期间种子已睡不能唤醒它,而七月十五以后种子已经醒来,要使它快快长大,快快成熟。这期间是‘打歌’的旺季,同时也是拉祜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节,男女青年聚集在田边地头‘打歌’,向自己喜欢的人尽情表达爱意。”

  探索保护之道

  2002年以来,双江县民间自发组成拉祜族民间文化收集整理工作小组,通过不懈努力,共收集整理到了72个“打歌”套路。2008年,这些“打歌”套路已被省、市人民政府分别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和临沧市第一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

  毕玉明介绍,他自打十五六岁就开始跟着阿爸、阿妈学演奏、学唱歌、学跳舞了。如今40多年过去了,他把祖先留下来的财富传给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舞蹈队也多次被邀请到邻国缅甸以及省内的大舞台上同其他民族同台表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毕玉明家中的奖牌、奖状,见证了“打歌”的魅力。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之一,我们的‘打歌’风格独特,舞姿古朴简约、豪放潇洒、生动活泼、耐人寻味……”毕玉明娓娓道来,“72路‘打歌’套路是我们双江县拉祜族人的名片,它展现出了拉祜族的历史传统、生活特征和审美风格……”

  毕玉明现在组建有一支60多人的舞蹈队,还有20多名徒弟。“尽管如此,这些民间艺人的年龄已严重趋于老化,能够静下心来扎实学习舞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毕玉明感慨道。

  近年来,双江县加大了对民间艺人的保护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让民族民间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的途径和办法,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欢快的拉祜族72套路“打歌”正在走出红土高原、走向世界……(民族时报 田震)

责任编辑:陈世金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