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俗称灯影子,又名“皮人戏”,从明代洪武年间传入云南腾冲,是流传久远、市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刘安宪作为腾冲皮影的第五代传人,这次他也来到了云南文博会的现场,对外展示这门老祖宗留下的老手艺。
“你们看,那个就是我的老父亲在表演皮影戏!”刘安宪手指着墙上的照片,满眼崇拜地说,照片上那个神采奕奕的老人即腾冲皮影文化的发扬者——刘家周。
据刘安宪介绍,其父亲从13岁就开始接触皮影这个行业,兢兢业业干了70年,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在制作皮影时,尤为专注和认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张由其父亲耗时8个月才完成的一幅孙思邈作品照片,令人钦佩的是,人物衣服上的小细节以及人物神情的仪态都十分逼真,尽善尽美,将匠人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刘安宪对皮影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的情结,之前因为迫于生活的压力,他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后来,才渐渐意识到,保护这门传统手艺自己义不容辞,在2006年,他毅然放下了手中的工作,专心投入到皮影文化事业中。
刚开始时起步的那些年,刘安宪的皮影文化事业十分的艰难,“这种传统技艺艺术在年轻人群体中的影响力有限。”他说,随着国家政策对传统手工艺的重视,以及腾冲旅游行业的发展,腾冲皮影充分展示了它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这种积淀厚重历史色彩的手艺也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肯定。
“所有的皮影都是纯手工制作,对外展示的成品是用牛肚皮较薄那部分皮质制作而成,一般一天之内就能做好一幅,因表演用的要比较耐磨耐扯,所以要用相对较厚的皮质制作,每幅也要多花两到三倍的时间。皮影上的颜料是一种天然的矿物质,上好色以后,需要用高温将颜料渗进皮质里面,才能保证不掉色,而在皮质的选择上,三年的小黄牛皮是最好的,一张牛皮演尽人生的喜怒哀乐……”刘安宪说,相比表演皮影戏,他但更擅长的是皮影制作。
谈及皮影的乐趣,刘安宪像是有讲不完的故事。他说,旧时,皮影表演结束之后,要做个祭拜仪式,他们称之为“扫台”,皮影人物的头和身体其他部分要分开放,因为怕这些“人”半夜起来作祟,“如今,这些老规矩偶尔才会做,感觉有点迷信。”
如何确保老祖宗留下的手艺不失传,让后人还能够看到,是诸多传统手艺人不得不面临的棘手问题,刘安宪也不例外。为此,他开设了一皮影馆,还有一班受过专门培训的皮影戏表演者,也摸索出一套固定的经营模式——上午让游客参观体验,下午看皮影戏表演,偶尔还有人包场。最为重要的是,大学毕业就选择回来帮忙的侄子成了他手艺的继承人。
云南网记者 熊强 实习生 刘灿 何帮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