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资料区 >>  正文
以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惠民
发布时间:2018年06月15日 15:14:00  来源: 学习时报
分享至:

  原标题:以网络文化建设推进文化惠民

  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实施网络文化惠民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说,网络文化惠民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

  网络文化惠民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实现文化惠民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利用网络空间和网络社会形态特有的优势,以新理念、新载体、新内容、新方法实现线上线下文化惠民的跨界融合,共享文化信息资源、提供公共服务、拓展服务范围,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而且能够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增进社会和谐,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意义深远。

  提高思想建设站位。我们已经处在一个虚实相互交织、相互影响、深度融合的社会。非群体化传播形式正悄然改变传统社会文化的生成方式、呈现形式、传播方式、范围和频次,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大众化、生活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道德素养、理想信念、心理认知和行为规范。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加强思想觉悟、思想认识和自身素质。既能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精髓要义,又能敏锐察觉网络化背景下的新任务新要求;既能牢牢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又能准确把握网络文化的最新走向;既能提升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又能增强网络文化惠民的亲和力、竞争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必须以网络强国战略思想为统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惠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准人民需求,摸清人民群众需求的属性、结构、层次、内容、形式等各个方面的新变化、新期待,抓住真需求、强需求,以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文化追求、信息服务需求、学习发展需求和利益价值诉求。

  提升内容建设质量。推进网络文化惠民,要用类型多样、方便实用、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服务群众,提振精神文化状态,优化网络生态。在文化类别上,服务内容既涵盖传统电子政务服务,也包括法律、教育、经济、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要通过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积极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大课堂、网上剧场、网上展览、节目直播等公共网络文化栏目,为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演出、书画展览、主题教育、健康讲座等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盛宴。在内容层次上,既要丰富多样,又要雅俗共赏。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建设不是追求曲高和寡、孤芳自赏,而是保持泥土芬芳。既要含有高雅的元素,也要挖掘传统的、地方特色的文化因子。要在深刻把握世界网络发展前沿动态和中国网络文化发展趋势中不断推动网络文化创新,激流勇进、激浊扬清,使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品牌造福于民。在提供主体上,政府当改变传统的文宣模式,调整传播策略,多用短视频、动漫作品等贴近群众的新形式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春风化雨”。并把网民的点赞、评论、转发、关注等作为研究如何优化文化惠民举措的重要测量指标。同时,主流媒体、新媒体、自媒体和普通网民也是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以“两微一端”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信息、文化传播的主流方式。因此,提高内容建设质量,必须在开放、合作、沟通、互动的基础上,通过多主体的共同努力有序推进。

  优化载体建设性能。如今,人们已经习惯了网络化方式生存和行动,其内容涵盖从信息搜集、信息交换、语音视频、旅游购物到学习教育、生活缴费、政务办公、健康医疗、智能家居、智慧社区等各个方面。借助数字化资源和网络化传播手段,网络文化惠民工程在整合党建管理、社会治理、民生保障、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各类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公共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系统化建设、构建公共文化网络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的有效融合,并采用数字化服务方式提供相应服务,使公众能够即时便捷地获取公共文化数字资源。需要关注的是,载体建设要“接地气”“能惠民”。在服务平台建设上,既要全面周到、贴近群众,又要保障权益,解决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栏目设置、及时准确的信息发布,把网络文化惠民工程打造成为文化传播平台、知识普及平台、信息发布平台、产品推介平台、群众致富平台。人民群众通过使用各种终端设备,即可足不出户了解社会发展、社区动态。同时,要完善网上警务互动平台、民生服务平台。通过辖区、社区网站互动及时发现涉警信息,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意见建议,开展丰富多彩的网上、网下互动活动,使群众能够及时反映自己的利益诉求,享受快捷便利的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物业管理、生活缴费等便民服务,不断提升网络文化惠民工程的“人气”。

  突出服务能力建设。网络时代,文化惠民的服务能力、方式、水平如何,是老百姓能否真正满意的关键,也是检验惠民效果的关键。要汲取全国各地的“网络文化惠民”经验,灵活运用虚实结合的调研、访谈、问卷、实验等多种形式广泛征求人民群众对网络文化发展的建议意见,形成整合微博、微信等多种载体的文化共享平台、网络问政平台、民生服务平台。要探索灵活多样的服务方式和手段,通过讲座讲解、新闻媒体报道、便捷服务体验、民生项目纳入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推广网络文化惠民工程的目的和意义,并提供必要操作培训服务,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及一些中老年用户及时适应新兴网络文化。建立互联网内容评价建议和举报机制,为用户参与网络文化建设和治理提供稳定渠道。同时,要以微笑、亲民、暖心的服务方式改进工作作风,抓好网上交流互动平台建设,办好访客留言栏目,及时反映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重人民群众服务体验,不断改进服务,提高公众对网络文化惠民举措的亲近感。网络时代,时效就是优势,就是文化品牌竞争力。因此,必须突出信息时效,及时发布辖区公告、辖区资讯,做到区务公开,让辖区居民第一时间了解辖区工作动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根据服务需求变化,服务平台要及时更新信息、知识和内容,包括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栏目。

  筑牢网络防护的安全屏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必须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和制度的基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网络文化生态安全保障能力,筑牢网络文化惠民的安全屏障。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安全领域的核心技术创新,加快网络文化平台的安全技术和监控系统的信息安全建设,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入侵检测、防火墙、漏洞扫描、防篡改、抗DOS、安全网关等安全防护设备及数字认证体系平台,建立更加完善的网络文化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和网络文化安全等级保护体系,提高有害信息拦截、过滤能力和对网络文化安全突发事件的防范能力。进一步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作用,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公民等协同主体共享信息资源、增进互信、实现深度协同,共同提高社会治理实效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此外,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网络文化惠民工程考核督查机制、惠民工程分类评选标准、“网上服务”工作制度、文化站点上网守则、网络管理员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实行分级管理,明确各级职责,层层有序推进。与此同时,要做好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的宣传普及,提升群众自身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责任编辑:陈世金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