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 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科教 >>  正文
【“我为美丽添光彩”大讨论】国内生态专家建言“云南最美丽省份”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26日 13:48:00  来源: 云南网
分享至:

  由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区域模式研究”项目组主办,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承办的第二届生态文明研究生暑期论坛上,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等地的生态研究专家,就云南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生态法治建设、生态城乡规划以及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及其实践路径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为云南建设中国最美丽省份建言献策。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林超民教授

  云南大学原副校长、云南省国学研究会会长林超民教授从历史学视角,凝练总结了当前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一是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各级官员的职责与考核指标;二是将维护生态环境,变为广大民众的自觉行动,通过更好地维护青山绿水,形成一个较好的生态系统、生态环境。

  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尹绍亭教授

  云南大学原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尹绍亭教授长期在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田野调查工作,他建议要明确充分发挥云南地域特色,发掘文化资源,传承民族文化,增强生态文化意识。通过恢复和重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的自然圣境和宗教祭祀仪式,启发村民的文化自觉,树立民族自信心,重新认识民族文化的价值,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长期从事农史研究,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分,西南地区多样的民族构成、多样的民族农牧业类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富矿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高原、森林地带,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种质资源,优越的交通过道,为文化传播、技术交流、引种驯化提供了便利,少数民族农业保留了许多原生的形态、独特的技术。就此而言,西南民族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研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

  陕西师范大学侯甬坚教授通过调研,建议要深入基层,了解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建立公众广泛参与其中的生态文明区域共建模式。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强有力执行者,公众生存环境和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应当挖掘公众在面对生态危机的应对方式,整合民众力量,建立全民参与的共建机制。

  南京大学应用生态研究所所长、江苏省生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筹建)李建龙教授从生态学视角出发,认为构建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一是要实现观念转变,从机械自然观向生态整体自然观的转变,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转变;二是构建生态文明应实行以生态功能恢复为主的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三是建立生态伦理,提高公民生态意识与公众的环境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综合性和全面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长期性和阶段性,构建生态文明,其建设路径必须实现转型与创新,通过大力发展高水平乡土生态旅游业、美丽乡村和城镇建设、绿色生态经济、绿色健康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建设绿色学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胡勘平研究员

  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胡勘平研究员致力于中国环境战略研究。他建议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应当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应打造生态产业体系,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科学谋划云南省产业布局,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产业,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二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不仅仅需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更需要绿色科技作为动力支撑,绿色科技创新在污染治理、优化能源、生态修复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也唯有绿色科技才能为西部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不竭动力;三是着力深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

  北京大学郇庆治教授从环境哲学角度思考,认为“生态文明”作为一个学科而言,需要构建一个理论话语体系,因为不同学科视野之下的“生态文明”各异。“生态文明”概念或范畴是整个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论或话语体系的逻辑起点或“原点”。准确科学地阐明究竟什么是生态文明,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或始终要面对的一个“元哲学”意义上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党的十七大报告还是十八大报告,都没有单独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而更多使用的是“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观(理)念”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此,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党和政府更加关注的是如何开启与推进这一实践进程而不是它的某种终极性结果。怎样把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理解为一种综合性、整体性的目标,同时理解成一种辩证性、互动性的手段,便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思路。应将生态文明建设放置于整体之中,如生态文化,一方面将其放置于整体性、传统的关系中,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和社会,另一方面,当将生态文化和路径结合起来时,则是以经济、社会的方式呈现,如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也是一种自然圣境的塑造,更是生态经济的体现,同时迎合生态茶叶新的业态,这是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挖掘的精华所在,其他地区历史文化因素的挖掘则不如云南,云南生态恢复容易得多,云南的生态文明及其建设怎样在实践中得以展现?则需要新的知识、新的示范、新的体验。

  生态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修玉研究员

  生态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张修玉研究员主持并参与了多项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案。他建议云南应当在全省主体功能区指导下,进一步优化生态空间开发,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根据不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敏感性、资源环境承载力,根据不同功能定位和管制要求,制定完善各类功能区的人口、产业、土地、财政、投资、环境等政策,实行差异化发展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促进各功能区按照功能定位错位发展。

  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

  复旦大学包存宽教授瞄准中国环境治理与制度变迁的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建议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去人工性,恢复自然性。在对斗南湿地调研后,他深有感触地表示,当前湿地建设的自然性逐渐弱化,人工痕迹明显,当然不仅仅是云南,其他地区湿地建设也是如此。这就造成了湿地在建设初期以及后期的维护阶段,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去维护生态环境,也因此忽略了湿地本身的自然特性,应当更多恢复生态环境的自然性,通过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循环来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减少人为干预自然。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

  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周琼教授经过对于西双版纳曼仑生态乡镇建设调研发现的问题,建议建立起生态文明视野下官员意志及学者思维的沟通、协调平台与机制,发挥官民共建的群体思维优势开通官员进入学术团队、学者进入政府部门开展合作的通道,官员去官僚化,学者去学术化,彼此换位思考,既能兼顾政府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更要致力于完善并执行生态环境的治理、恢复及管理、监督、预警、评估、考核等目标的实现。

  论坛期间,诸位专家和学员对昆明三峰再生能源发电有限公司、斗南湿地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地调研,此期间针对于昆明三峰再生能源发电有限公司的生活垃圾焚烧再处理进行发电的技术给予了高度评价,但提出了对于生活垃圾可回收再利用,减少资源浪费;针对于斗南湿地建设,提出当前湿地建设应当恢复湿地生态系统自我更新、循环,而非投入大量人力、无力进行人为干扰。此次调研,诸位专家表示对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深有感触。

  论坛自7月21日到24日,主题为“转型与创新,探讨云南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模式研究”。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专家、青年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云南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制度建设、生态建设路径的转型与创新。论坛分设云南的绿色发展、生态旅游、高原特色农业、生态城市、美丽乡村建设、高原湖泊保护、少数民族生态文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等专题,共提交40余篇论文,有专家学者的新思考,更有青年学者的新视野,从整体上推进和提升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际研究的水平和高度,更为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学术参考。

  云南网记者 锁华媛 通讯员 杜香玉

责任编辑:李享
订阅《春城手机报综合版》,发送CCZH到10658000(5元/月)
订阅《春城手机报》:娱乐版发送CCYL到10658000 (3元/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