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
您当前的位置:云南网 >>  云南频道 >>  时政 >>  正文
西盟 “四个全覆盖”闯出扶贫新路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13日 07:38:00  来源: 云南日报
分享至:

  

全县已建成云岭牛养殖小区9个,存栏种牛5700头。记者 李奕澄 摄

  盛夏时节,雨过天晴的佤山云雾缭绕,层层群山越发显得苍翠迷人。11日一大早,在西盟佤族自治县富母乃水库的中华蜂养殖基地,10多名年轻人换上胶鞋、戴上防护面罩,紧跟来自广州的师傅学习蜜蜂精细化养殖和管理,熟练操作标准化蜂箱是他们技术培训的第一步。

  开展贫困群众技术培训是西盟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西盟县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新路,做到产业项目全覆盖、龙头企业带动全覆盖、利益联结全覆盖、技术培训全覆盖,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到主导产业里面,助力全县近3万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不返贫。

  政府统筹 产业项目全覆盖

  作为国家重点扶持县,西盟产业基础十分薄弱。决战脱贫攻坚,西盟县提出“军令如山,行有章法”,把培育增收产业放在突出位置。“贫困群众有了产业才有奔向小康的希望。”普洱市副市长、西盟县委书记杨宇说,随着全县逐步形成五大主导产业,干部群众在小康路上越走越有信心。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西盟县立足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选择橡胶、茶叶、甘蔗、畜牧、文化旅游作为着力打造的五大产业,出思路,破难题,抓落实,扎扎实实推进扶贫产业建设,实现每个乡(镇)至少有1个产业基地、1个养殖示范小区,每个贫困村有1—2个产业项目、1个以上主导产品,每户至少有1个以上产业项目。

  养殖蜜蜂是西盟县近年重点培育的脱贫产业之一。“培育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政府着力抓好养蜂产业的要素配套,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支撑、对接市场、贫困户增收这三个突出难题。”西盟县委副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总队长郑青江介绍,全县已经养殖中华蜜蜂3万群,覆盖建档立卡户3963户11441人,户均增收3028元以上。

  肉牛、养蜂、橡胶、茶叶等绿色产业在佤山开花结果,并实现贫困群众产业项目全覆盖。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全县贫困人口由2013年底的9011户29563人下降到2017年底的4867户14832人;贫困发生率从2013年的38.8%下降至19.93%;贫困村由2013年的34个减少到目前的24个,计划今年底全县脱贫摘帽。

  招商助企 龙头带动全覆盖

  80后女孩丁畅是养蜂行家,三代人积累的养蜂情怀,让她对蜂蜜品质的要求十分严格。而西盟生态环境优越,当地政府寻求如何将好生态转变为好效益,转化为贫困群众受益的产业。今年4月,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合作,把中华蜂养殖基地建到了大山深处,连接到贫困村寨。

  丁畅是云南丁氏蜂业总经理,这是一家从原料到产品全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她说,优质蜂蜜是不愁销路的,企业把养殖基地建到贫困群众看得见的地方,用3年时间示范带动群众标准养殖,实现贫困农户增收脱贫的同时,企业也将收获一个优质原料基地。

  西盟县引入了云南三江并流公司等10余家省市农业龙头企业,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覆盖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勐梭镇班母村,三江并流公司建起了一个肉牛养殖小区。农户陆续种植青贮玉米,提供肉牛饲草。村民二妹去年首次种植青贮玉米4亩,单季收入近3000元。“今年的青贮玉米长势很好,再过一个月就又可以有收成了,比原来种包谷养猪多收入2000多块钱。”尝到了依靠龙头企业增加收入的甜头,二妹想要多种些。

  目前,全县已建成标准化云岭牛养殖小区9个,在建4个,存栏种牛5700头,带动1.2万名贫困人口参与到肉牛产业各个环节,人均可增收3350元以上。

  发展共享 利益联结全覆盖

  在丁氏蜂业的养殖基地,上千个蜂箱分布在人迹罕至的缓坡上和道路两旁,十分壮观。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贫困群众示范带动作用,西盟县投入扶贫资金56.32万元,为贫困农户购买蜂箱等生产资料,交由企业托管3年,每年按比例兑现红利到村级合作社,再由合作社根据贫困户贫困程度进行二次分配,鼓励贫困户参与产业扶贫。

  互惠互利,发展共享,多方共赢。西盟县通过机制创新,全面深化贫困户和增收产业的利益联结。推行订单联结、股份联结、劳务联结、租赁联结、保险联结、激励联结等方式,实现了企业有原料,合作社能壮大,贫困户稳定增收“三赢”。

  西盟“红太阳”合作社与肉牛龙头企业、贫困户分别签订合作协议,带领贫困户发展饲草种植。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与合作社开展股份合作,收入的30%归农户所有。此外,农户还可以参与生产,从合作社获得劳务收入。合作社与企业签订的饲草订单,既能保证饲草的销售,也得到了企业资金、技术支持,实现快速发展。“红太阳”合作社已带动200余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青贮玉米、皇竹草等2000多亩。

  “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符合市场规律和企业利益。”西盟三江并流公司副总经理欧江说,“饲草只是贫困户收入的一个渠道,种草脱贫,养牛致富。”未来公司将把西盟建成“云岭牛繁育基地”,随着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农户还将享受到产业链中繁殖、育肥等生产环节带来的红利。在企业带动下,可催生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运输大户,辐射带动贫困户和其他农户一起发展肉牛产业,脱贫致富。

  提升能力 技术培训全覆盖

  富母乃村民小组就在富母乃水库旁,共有47户人家,全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地质隐患移民搬迁村寨,在政府帮扶下,家家户户建起了崭新的安居房。可是因为土地面积少,村里没有稳定的增收产业,大多数村民选择外出打工。

  村民历来有在自家房前屋后养蜂的习惯。随着丁氏蜂业进驻村庄开展示范养殖,村民重新认识到蜜蜂养殖产业的增收价值。“以前养蜂是靠天吃饭,运气好才有收成。学到了新技术,大家认为养蜂致富有盼头。”村民小组长龚学东说,外出做临时工收入时好时坏,乡亲们还是希望能在村里发展,所以有一技之长很关键。

  为了让贫困人口掌握更多致富本领,西盟县分产业、分类别对农户开展技能培训。去年以来,县内举办割胶技术培训11期,培训建档立卡户2541人;举办甘蔗种植技术培训56期,培训建档立卡户1316人;举办茶叶技术培训9期,培训建档立卡户2023人。在肉牛产业上,西盟县建立以省草地动物科学院专家为主的技术服务组,举办饲草种植、肉牛养殖技术培训班24期。18名省农业厅定点帮扶技术骨干长期蹲点指导,为肉牛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跟着企业技术人员边学边养,富母乃村小组养蜂的农户逐渐多了。学会了技术,产品有销路了,贫困群众信心满满。本报记者 李汉勇 沈浩

  短 评

  把精准落到实处

  产业项目、龙头带动、利益联结、技术培训全覆盖,把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到主导产业里面,助力群众持续增收,实现脱贫不返贫。西盟佤族自治县在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这一探索实践让人眼前一亮、为之振奋。

  培植可持续增收的新产业、构建具有创新活力的发展机制、培育具有现代农业意识的新型农民,西盟县找准了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突破口,从而闯出了产业发展、持续增收、合作共享的新路子。

  西盟的实践证明,抓住关键出思路、想办法,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落到实处和细处,就一定能够实现工作的突破。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想方设法早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责任编辑:赵玮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
新闻爆料热线:0871-64160447 64156165 手机彩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6667803 短信爆料请发内容至:106580007612
云南网简介 |  服务合作 |  广告报价 |  联系方式
滇ICP备0800087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312006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511600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滇)字 04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号:(云)字第00093号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滇B2-20090008 ® yunn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08
未经云南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4小时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71-64166935;举报邮箱: jubao@yunnan.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