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网讯(记者 张蕊)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上,云南红河州民族文化工作团为观众们献上群舞《山之子》,舞蹈将哈尼男人的背比作大山的脊梁,表现了哈尼子孙从父辈手中接过象征着生命延续与文化传承的铓鼓,永沐福佑的过程。
舞蹈《山之子》编导潘旭东表示,该舞的创作灵感源于哈尼族的“铓鼓舞”,并融入深厚的哈尼文化,更有深度,不同于当地平常的情绪舞。在创作方法上,在抓住元素韵律特点的基础上,做了一些节奏方面的变化处理,强化了铓鼓舞的特点。运用队形的变化、空间的转化,以及虚实相交的表现方法突出作品的中心思想。
据了解,“铓鼓舞”是哈尼族舞蹈中最具特色,发展得较为完整的代表性民间舞蹈,因挎鼓和持铓起舞而得名。流传于建水、元阳、红河交界一带哈尼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农耕时代特色。铓-寓意为谷物颗粒硕大,鼓-寓意谷物饱满的意思。
“这支舞,紧紧抓住铓鼓舞雄壮豪放、质朴刚健、热情洒脱的特点,来展现哈尼人坚韧不拔、团结拼搏,热情而不失内敛、豪放不失温婉的民族性格,体现哈尼人大山一样的情怀!当中穿插了艺人传承的情节,意图加强作品的人文情怀和现实意义,表达我们对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传承创新的责任和担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潘旭东说。
2017年,红河州歌舞团原创哈尼族舞蹈作品《山之子》从全国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终评,最终,《山之子》以96.82分的成绩名列本界“荷花奖”评奖总排名的11名。
红河歌舞团以舞蹈和特色立团,以创作和品牌强团,以人才和管理兴团,用高质量的艺术精品和高水平的舞台呈现打造红河文化“软实力”,不仅推出《诺玛阿美》《爱如星火》两部大型剧目,还发挥在传统民族歌舞小节目上的编创优势,新创作了散发着泥土芬芳的10多个舞蹈小节目和歌曲。傣族舞蹈《水媚》、苗族舞蹈《赶花山》、歌曲《永远的诺玛阿美》……以小见大,将少数民族文化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深受各地观众的喜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