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时政报道
昆明高新区开创园区跨越式发展新局面
2018-06-20 08:00:08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本届南博会上,昆明高新区及园区企业展台受到市民青睐。记者王俊星摄

  昆明高新区新城产业基地。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云南锗业生产车间。昆明高新区管委会供图

  自1992年建区以来,昆明高新区一直是投资兴业的沃土,秉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工程”,不断营造高效务实的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与先进地区乃至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模式,坚持招大商、大招商,吸引和聚集了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与之配套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也逐步成长起来。在全省全市园区板块的发展首位度、经济集中度、产业支撑度方面走在前列。

  目前,昆明高新区已形成以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IT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渐完备,呈现出产业集群化、园区特色化的发展态势。

  2017年,园区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2.88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96.0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9%,外贸进出口总额16.5亿美元。

  产业立区

  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有色金属王国、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等为云南省提供了独有的矿产和生物资源,也为昆明高新区发展特色产业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昆明高新区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及“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部署的指引下,坚持与时俱进,集中精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特色产业,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两大特色产业,提升发展IT和现代服务业。目前,两大特色产业总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近80%,初步形成了三足鼎立的产业布局。其中,上100亿元的企业4家,上10亿元的企业22家。规模以上企业89家。昆明高新区聚集了云南铜业、云南锡业、贵研铂业、贵研催化、云南锗业、大泽电极、昆明制药、拜耳滇虹、积大制药、贝克诺顿、沃森生物、龙津药业、中国医科院医学生物所、山灞远程医疗、植物药业、舜喜生物、新生命干细胞等龙头企业,走出了一条资源优势转化为特色产业的发展之路。

  而项目是园区发展的基石,是拉动投资的源泉。2017年,昆明高新区实际利用外资9194.35万美元,引进内资125.05亿元。引进了云南城投“九龙城医药健康产业园”、迈多生物产业化基地、云南固废投资“固废处理设备研究开发项目”、云南云投振戎能源“石油化工技术开发项目”,以及云南省新材料产业投资基金、云南曙光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亮风台(云南)人工智能有限公司、昊邦医药牵手世界500强GE医疗集团合作共建的云南第三方独立医学影像中心等一批项目和企业。今年1—4月,昆明高新区实际到位内资45.5亿元、外资1512万美元,通盈药业、航空飞行营地示范+通航机场+航空制造、晶元制造、3GWH锂离子电池等一批项目落地。

  就在6月15日,南博会期间,昆明高新区开工了一批重大项目,预计投资达到57.97亿元。分别是:通盈集团双环铂注射剂及原料药生产基地、贵金属集团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园、熠跃(上海)公司凯昆科技制造产业园、上海续恒云南优势生物资源深度开发产业化项目,以及清华海峡昆明海峡健康科技小镇等5个项目。涉及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这5个项目符合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和昆明市“188”重点产业要求,也符合昆明高新区产业发展方向,这批项目的开工将有力地拉动昆明高新区工业投资和经济发展。

  科技强区

  持续推进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一直以来,昆明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政产学研合作,积极打造人才高地。创办了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软件园等科技孵化平台,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批准为国家新材料(稀贵金属)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试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等16个国家级创新基地。培育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国家级研究所共计2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73个。拥有院士工作站、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共33个,国家级、省级、市级众创空间共13个。

  2017年昆明高新区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2户、新三板企业2户,完成专利授权和申请1478项。昆药集团“中药大品种三七综合开发的关键技术创建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亚太环保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云冶·交大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昆明高新区与中孵高科达成合作协议。昆明高新诺泰大健康产业基金正式设立。新增曹楚南、柴之芳等8个院士工作站,引进和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级百千万人才”“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38名。

  今年以来,昆明高新区以争创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为抓手,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5月23日,云南省“高创园”正式落户园区,中孵高科、亮风台等企业签约入驻。

  服务兴区

  继续深化

  园区体制机制改革

  近年来,昆明高新区着眼提升园区软实力,重塑竞争新优势,以提升服务质量、改善服务环境为切入点,全力为企业提供主动、优质、高效的“清单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全程代理服务、并联审批服务,努力做到热情服务不怕烦、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促进了工作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红利”。

  “服务企业是园区管委会及所属部门的职责所在。”这一直都是高新人的服务准则。2017年,昆明高新区以优化审批体制为重点,推出了2.5项行政审批改革,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和环节由以前的14个大项压缩为2.5项,园区本级事前审批时间从176个工作日压缩为28个工作日,减少了148个工作日,大大提高了审批效率。

  2.5项审批窗口不采用政务服务大厅惯用的审批机构派驻工作人员的方式,而是从机关行政等岗位选配工作人员,提升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意识,为试点真正意义的“审管分离”审批改革创造条件。2.5项审批窗口通过“代办”“帮办”服务投资项目,成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的统一服务窗口。同时,发挥对审批部门的监管功能,对审批超时作出提醒或下达问题整改通知;协同相关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容缺受理审批时限的要求牵头履行追补材料责任,对涉及需报送市级及以上有关部门审批的,指派专人协调联系上级部门,并与市级职能部门建立沟通渠道,为下一步成立区行政审批局探索了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2.5项审批和“容缺后补”受理改革工作已参加由市委改革办主办的优秀案例评比。

  同时,高新区还建立了领导重点挂钩机制、定期会商机制、专员联络机制,积极主动做好水电路气通信等相关服务,与企业精诚合作,切实帮企业之难、解企业之忧,把“立即办”“马上办”的作风要求落实到服务项目建设具体工作之中。

  目标

  努力争当

  云南产业强省排头兵

  下一步,昆明高新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牢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认真落实新时期云南省“八大重点产业”“三张牌”和昆明市“188”产业布局,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主战场、产业增长主力军、科技创新排头兵的定位,深入实施“121382”工程,以园区产业转型、动能转换、方式转变为重点,坚持创新驱动、产业推动、科技带动、片区联动、产城互动,抓住深化改革、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四个关键”,奋力开创园区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争当云南产业强省排头兵。

  具体来说,将重点抓好招商引资、产业质量、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民生福祉等五个方面工作。

  突出招商引资重要地位。以招商引资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把抓好招商引资摆在园区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建立定期研究招商引资工作制度,树立“一切为了招商引资,为了招商引资的一切”的观念。抓紧出台招商引资新政策,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建立主要领导挂帅招商、职能部门专业招商、重点区域驻点招商、借助外力委托招商的强势招商引资格局。突出招商引资精准指向,坚持围绕优势产业抓招商、瞄准科技前沿抓招商、强链补链抓招商,引进内外资比上年分别增长10%左右,并形成固定资产投资30%以上。开展《打造昆明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链对策研究》,提出做大做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路线图,深化精准招商引资工程。建立产业招商的路径图和通讯录。更加重视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技术、管理、制度和资本运作方式,发挥招商引资的示范和转化等综合效应。突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把招商引资作为园区“去行政化”的突破口,整合、强化和优化投促部门力量,把能力最强、素质最高、作风最实的人员配备到招商引资第一线。提升投促人员谈判、策划、签约及落地推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增强招商引资工作中的话语权,打造一支懂专业、会谈判、有思路、肯吃苦、善统筹的招商引资队伍。把招商引资作为锻炼、培养和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到招商引资部门磨炼、成长。

  同时突出园区主业,提升发展质量不摇摆。落实《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规划》《金属多功能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实施方案》等产业规划和方案。深入实施“互联网+”工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迭代产业体系,加大力度支持和引导基因科技、量子通信、人脸识别、纳米技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狠抓项目,不遗余力打牢产业基础。建立在建项目建设责任制、定期会商制、工作调度制,明确责任人、进度表,加快在建项目建设进度,形成有效投资,支撑固定资产稳步增长。凸显长板,实现东西片区错位发展。西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再生医学、大数据、软件开发、文化产业等业态发展。东区大力推进“马金铺片区产品制造中心”相关项目建设,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集群、新材料产业集群,打造特色产业聚集区,形成东西两片区定位明确、分工协作、产业梯度发展的优化布局。

  强化科技服务体系,坚持创新驱动不动摇。深入推进“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建设‘666’行动计划”。加快出台“1+4+3”瞪羚人才政策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园区创新创业。确保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新增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20户,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园区总收入的55%。强化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搭建企业信息平台和管理数据库,利用数据对企业进行分类管理和精准服务。大力引进先进孵化模式和管理经验,加强与清华启迪、北理工、中孵高科等创新型孵化机构的合作共建,提升园区孵化水平。建立“瞪羚企业”发现和培育机制,为园区的持续发展积蓄潜力。积极申报国家和省、市科技创新项目,建设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等项目。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以大健康产业引导基金为抓手,建立主导产业基金群,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放大政府基金的投资和引导效果。加强风险预测预警预防,积极消化存量债务,不断优化债务结构。探索建立金融专家库,借助外脑,为投融资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提供咨询和实战引领。再申报一批新三板企业,并力争在促成挂牌企业转板上市方面取得新突破。

  激发发展活力,深化改革创新不停步。认真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园区高质量发展路径,争当我省产业“两型三化”发展的引领区、体制创新和开放型经济的先行区、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逐步移交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职能,集中精力抓好经济管理和投资服务。总结和推广 “2.5项行政审批”和“容缺后补”改革的成功经验,推进投资审批再提速,强化事中服务、事后监管。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及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等工作。稳步推进“KPI”考核。以“KPI”绩效管理为主线,全面推进机构和人事、薪酬制度、目标管理与考核奖惩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

  改善民生福祉,以人民为中心不懈怠。稳步推进社会事务管理重心转移。强化马金铺街道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全面提升东区社会管理的水平,进一步完善东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建立西区管理服务机构,确保管委会机关办公地点搬迁后对企业管理措施不间断、服务质量不降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梁王山人文历史、生态资源、区位优势,打造梁王山运动康体、休闲养生、生态旅游品牌,建设梁王山公园,塑造健康春城新亮点。以宝珠梨、老树板栗为特色,大力发展集生态休闲、餐饮娱乐、采摘体验于一体的观光农业。积极推进云南昆明海峡健康生物科技小镇项目落地建设。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快建设“智慧高新”,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扎实做好东川区铜都街道挂钩帮扶工作,坚持产业扶贫、项目扶持,建立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切实加强生产、道路交通、消防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121382”工程

  ——围绕一个工作中心,即:紧紧围绕把昆明市建设成为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这个中心,以申报和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总领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做强两大特色产业,即:做强生物医药大健康、金属新材料两大特色优势产业。

  ——提升一个新兴产业集群,即:提升发展IT和金融、研发设计、保税物流、通用航空等现代服务业。

  ——完善三个服务平台,即:完善产学研柔性平台、孵化器催化平台和科技金融创新平台。

  ——实施八项重点工程,即:实施创新驱动、“互联网+”、基础设施提升、精准招商引资、项目建成达产、城乡统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育、补短板惠民生八项重点工程。

  ——统筹发展两大片区,即:按照“一体两翼、功能互补、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西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科技创新核心区;东区大力建设专业园区,推进大项目集群发展,打造宜业宜居新城区。

  记者 郭曼 (昆明日报)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