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昆明市政府审议通过了《昆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送审稿)》,制定出了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路径图和时间表。
今日观察
打破藩篱 培植科技创新沃土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新的发展思路,赋予了昆明新的使命。
昆明具有“东连黔桂通沿海,北经川渝进中原,南下越老达泰柬,西接缅甸连印巴”的独特区位优势,在促进产业向高端化转型,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产业融入全球化体系,带动技术研发、金融结算、旅游、会展等产业发展,为国外知名企业“走进来”和本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等方面提供更多机遇和便利,更主要是能为人才、产业及技术转移提供更为便利的通道。
昆明汇集了全省90%以上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平台。2017年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9%和57.7%,集中全省7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昆明还拥有全省62.9%的高新技术企业、69.2%的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80%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与此同时,昆明三次产业发展日趋优化, 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7:40:55.3。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与冶金等新兴战略性产业及传统产业中,不少技术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一些领域的技术标准或为国际技术标准,产业技术发展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
在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领域,昆明既有许多对接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有利条件,也在诸多方面对周边南亚东南亚国家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
“尽管有不少的优势和成绩,但也要看到存在的不足,比如经济基础不强,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高等。”昆明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介绍,2017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约为2.1%,接近全国同期2.15%的水平,全市地方级财政科技拨款仅为16.893亿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2.18%。2017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1934件,仅占全市发明专利比重34.9%,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昆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年)》的出台,正是要打破这些藩篱,弥补不足,让昆明成为科技创新的沃土,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科创中心。
“523641”的总体思路 分三步走实现目标
《实施意见》提出,创新中心建设将从昆明科技创新的实际出发,按照“523641”的总体思路推动。即找准科技创新资源核心区、科技创新产业示范区、科技开放合作引领区、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区和科技创新成果辐射区“5个区”的战略定位;持续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即2个持续的战略支点;按照每5年迈上一个新台阶的步骤稳步推进,即3步走的战略方针;通过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增强创新创业动力,着力建设科技创新载体、提升创新研发能力,着力实施人才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合力,着力加快产业创新转型、形成若干创新产业,着力构筑开放创新格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着力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即6个着力的战略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改革推动和政策支撑、财政保障和社会投入、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即4个强化的战略保障;把昆明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即1个战略目标。
建设创新中心的发展目标也将分为三步走:2017年到2020年,创新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提高,以金砖国家技术转移机制为核心的国际技术转移机制初见成效,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架基本达成;2021年到2025年,科技创新资源实现高度聚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优势更加明显,有效融入国际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初具规模;2026年到2030年,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搭建载体 激发创新人才活力
昆明市将围绕科技发展趋势及周边国家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各科技创新主体的作用,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和龙头企业,建设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创新研发中心、信息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能源产业创新研发中心、新材料产业创新研发中心、特色农业与特色资源创新研发中心等6大创新研发中心,增强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推进昆明市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同时,加快建设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众创空间、创新团队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其围绕产业发展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推进重大专项技术、重大新产品开发及产业化,培引科技创新人才并形成团队,引导其在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研究开发和服务创新方面优势互补,协同创新。
建设和完善“昆明市—高校发展合作联盟”、“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搭建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沟通与合作平台,促进相互优势互补、全面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昆明将还通过实施国际人才战略,激发创新创业人才活力。实施昆明市高层次人才引进“春城计划”,探索多样化引才方式,鼓励用人单位柔性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围绕“188”产业发展,积极引进两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等急需紧缺人才(团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各项配套保障政策,国家级以上高端科技创新人才,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政策。到2020年,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1600名以上。同时,重点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科技创新人才。建立引进人才“绿卡”制度 ,到2020年,各类国际化人才交流10万人以上。
加快产业转型 形成若干创新产业
昆明将通过建设科创中心,围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科技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电子信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等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构建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形成技术持续供给能力,支撑实体经济做大做强。
大力发展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支持中药(民族药)、新型疫苗、单抗药等的研发和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科技创新,支持具有特色资源优势的中药材、健康产品原料、康体医疗、养生养老等大健康产业的创新。
进一步完善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充分应用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依托各类科技创新载体,整合开放公共科技服务资源,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到2020年,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达到500亿元以上,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2亿元以上,全市科技服务机构达到5500家。
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结合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重点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铁路养护设备等高端装备,着力攻克整机和功能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从功能部件配套到整机生产和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提升高端装备制造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记者 张雁群 美编 赵行伟 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