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经济民生
【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河口南溪各族群众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
绘就边疆田园新画卷
2018-06-02 07:47:2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5月的河口瑶族自治县渐渐变得闷热,来到南溪镇南溪村委会马多依上寨却凉爽惬意:马多依河在村中蜿蜒,水声潺潺;水泥路穿村而过,连接全寨家家户户;41户壮族人家的白色小院隐在茂盛的荔枝、芒果、柠檬树间,家家房前有车,屋后有花;村内老人拿把竹椅在树下乘凉,小娃儿笑闹,村外香蕉遍野,林果点缀。

与马多依上寨一样,位于中越边境的南溪镇的村村寨寨,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共同绘就了一幅新的田园画卷。

背井离乡 边境山间讨生活

时间倒退20年,刚从马关县嫁到马多依上寨的壮族姑娘卢金珍不太愿意回娘家。一方面因为回家路实在难走,另一方面是娘家人对她嫁的地方不太满意,因为家里人知道这个村子,“一开门就是山”,不会有好日子过。

时间再退到1974年,9岁的王朝云和妹妹跟着父母从马关县来到中越边境一个叫芹菜塘的地方讨生活。用木杈杈搭墙,用茅草做顶盖了所房子,站在房前四处望,一片荒山野林。拿火烧山,拿棍子点个坑,撒上包谷种,等天赏饭。一大片坡一年收的粮食不够吃。

吃不饱,但好歹能活下去,所以芹菜塘渐渐聚集了36户人家,逐渐开出了一些地。然而1979年硝烟起,36户又只剩下王家和另外一户了。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好啊。”讲着讲着,王朝云突然感慨了起来。因为他的回忆来到了上世纪的80年代中后期。那时,南溪镇成立了,芹菜塘被划分到了镇里龙堡村管理。王朝云家开垦的土地变成了自家的承包地,地里产出的东西明确就是自家的了。“镇上还推广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收成除了自家吃,还有余粮卖。1988年以后,我家基本都吃白米饭了。”提起这些事,王朝云觉得已经很遥远了,却一件一件记得清清楚楚。

也就是在这之后没多久,卢金珍嫁来了南溪。她过着在王朝云看来已经比原来好了不知多少倍的生活,卢金珍的家里人还是心疼女儿。

改革开放 边疆村寨乘风起

“20多年前,哪里能想到有现在这样好的条件呢。”坐在配备着现代化办公条件的村委会两层办公楼里,龙堡村委会党总支书记陶发昌说。

1998年,陶发昌就到当时还被称作办事处的村委会里工作,2007年被选为党总支书记并担任至今。在他眼前,村里1999年进行第一轮土地延包登记、2006年进行第二轮登记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土地在自己手里,大家心稳了,除了种粮食,慢慢发展起了香蕉产业。”陶发昌说, 种香蕉的富了,想扩种就流转其他人的土地,流转土地的人多了一份收入,收香蕉时还需要背蕉、装蕉的劳力,又有一部分村民靠打工赚了。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段,河口的对外开放水平越来越高。要扩种香蕉的村民把目光转向了越南:土地、劳动力成本都低啊。手拿边民证,村民们两边跑。

“我们村海拔比较高,就选择发展林木、蔬菜产业,种砂仁。”王朝云知道相对于自然条件更好的寨子,现在有66户村民的芹菜塘发展的不是最好的,但看着自家新盖的混凝土房子,再看村里修到每家的硬化路、引水管,停在每家每户的摩托车,时不时出现在村里的面包车,王朝云觉得知足了。随着近几年脱贫攻坚的推进,芹菜塘将会越来越好。

而卢金珍生活的马多依上寨,也曾经历类似的发展历程,如今户均年纯收入已达4万多元。“现在回娘家,‘一脚油门’就到了,还要带回去大包小包礼物呢。”卢金珍笑着说。

爱学敢干 未来日子奔头足

然而卢金珍现在回娘家的次数依然不多:“太忙了!”

卢金珍的忙有目共睹:担任寨子的小组长和妇女主任,为村民们服务的各项事情不必说,还需要到各个地方参观学习、参加培训,考察水果产业,学习农旅结合,回来要么自己试种,要么跟村里其他的人商量。

“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给我们各种优惠政策,干啥都是好时候。我们自己也要多看、多学、多干。”卢金珍说,“农业我们要发展,绿水青山我们也得护住,以后发展旅游业。”

从她忙碌的身影,似乎能看到马多依上寨未来更红火的样子。

安家河村委会,来自山东的张本月在这里建设了占地40多亩的特种鱼养殖综合基地。一大早,基地里捞鱼、选鱼、称重、充氧、装车一片忙碌,12时之前这里的成品鲟鱼将通过河口口岸出口越南。

气候、水质、水资源、接近越南市场,这是张本月选择在此发展的原因,而他的选择也带来了回馈:目前,公司在南溪镇及其周边拥有3个养殖基地,面积达1000亩,鱼苗种类不断增加,未来借助河口口岸有机会进入欧美市场。

张本月的基地在发展的同时,借助“公司+村集体+村小组+农户”的模式,去年已带动安家河村委会两个村小组30余户农户参与到合作养殖中。

与改革开放同行,南溪这幅画卷上,又将在新时代有新的色彩。

(记者 岳晓琼 李树芬)

责任编辑: 罗宇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