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增绿治乱实现美丽蜕变,乡镇朝着“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目标奋进,村庄扎实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
走进临沧,一幅山水林田城乡一体的美丽画卷,正在变成现实。
华旭小区是临沧市第一个经济适用住宅小区,1998年开工建设,1999年竣工,分为6个片区,共53幢1340套住房。因停车位少、管网老化、私搭乱建等问题严重,小区被纳入2016年棚户区改造项目,并于2017年实施改造。
“改造采取改(扩、翻)建的方式,同时融入海绵城市理念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新增绿地,人行道等用上了透水砖。”华旭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部主任邱建告诉记者。此次改造内容主要为屋面防水、道路、绿化、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等公共基础设施。整治后,华旭小区绿化面积增多了,车辆停放整齐了,变漂亮了。
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是临沧市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一个缩影。临沧以城乡治乱、治脏、治污、整治“两违”、增绿提质5项工作为重点,抓好城乡“四治三改一拆一增”。 目前,全市改造旧住宅41.06万平方米,改造城郊旧厂区20.72万平方米,改造城镇棚户区4242户。整治城郊、近郊、沿路占道经营122683件、乱摆乱放108757件、乱搭乱建17655件,累计建成城市公厕221座。
与此同时,全市市区园林绿地面积新增330公顷,增加花113万平方米,增加路灯3万盏。全市市区绿地率达36%,绿化覆盖率达39.85%,建成公园49个,人均公园面积达11平方米。
在城市实现美丽蜕变的同时,乡镇的硬件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南汀河畔,绿色掩映着一幢幢白墙红瓦的农家小院,干净整洁的硬板路连接着一个又一个少数民族村寨。镇康县军赛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德昂族乡就坐落在这里。
近年来,军赛乡着力实施村庄美化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按照“景美、民富、生态、宜居”的总体要求,打好民族牌、唱响生态歌,抓实南汀河军赛段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及国道、省道、县乡道沿线生态景观带建设,打造“春有绿、夏有荫、秋有景、冬有韵”的景观大道;对南汀河进行了利用和改造,成立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着力打造以激情漂流为主打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特色小城镇。
临沧以“小而美、小而干净、小而宜居” 为目标,开展乡镇规划建设管理三年行动,全力推进“新家园行动计划”“美丽乡村”和“美丽家园”建设。抓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一水两污”及公厕建设、县乡公路景观提升改造项目建设等32个方面的项目清单,建立市级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融资平台,共争取到国开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贷款40.1亿元,支持全市24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
截至4月份,全市新增42个污水处理设施覆盖乡镇,新建污水管网247.02公里,共建成镇区污水处理厂(站)设施46个,镇区污水管网340.54公里,47个乡镇实现污水设施覆盖;新增43个垃圾处理设施覆盖乡镇,共建成乡镇垃圾处理设施82个,67个乡镇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覆盖率98.53%。
垃圾不见了,道路变宽了,违建拆除了,通行更畅了,一批特色城镇成为连接临沧城乡的重要节点和美丽乡村的“最美客厅”。
而在“最美客厅”连接的另一头——农村,临沧着力开展“七改三清”环境整治行动,强化洁净村庄建设。
夏日傍晚,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贺派乡芒抗社区居民委员会芒抗村民小组,溪流潺潺、凉爽舒适,竹林掩映、村庄静谧。蓝顶白墙的现代傣族干栏式建筑半隐半现,家家户户庭院有果树,鲜花四时开,生活在这里的傣族、佤族、景颇族群众陆续晚归,一派和谐。
近年来,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材、统一施工、统一质量、统一资金管理的办法,芒抗社区建起了抗震新居、配套路网、污水处理网、垃圾池等。
“以前房子七零八落,牛屎鸡粪多,拖拉机进去都困难,现在房子盖起来了,道路全部硬化了。庭院栽花栽果,厨卫入户,组组有公厕。”芒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正祥介绍,全社区14个村民小组11个自然村共建成垃圾池28个。社区还通过村规民约,落实门前三包、卫生清扫、垃圾清运等制度。同时,不断调整农业布局结构,种植菠萝、荔枝、火龙果、板栗等特色产业,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900余元。
通过县(区)城市、乡镇、农村三级不断努力,城乡环境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临沧,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记者 谢进 李春林)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