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经济民生
从满目疮痍到绿染荒坡
——东川区小江泥石流沟上的生态奇迹
2018-05-29 07:40:3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沿江流域新村新貌
 

山区特色种植业

 

从昆明主城驱车向北150余公里,是接近云贵高原北部边缘的东川区。

沿着东川境内龙东格公路,一路沿小江而下,路两旁密植的银合欢树搭起了绿色长廊,挡住了初夏热辣的阳光,给处于酷热的路人带来阵阵凉意。

小江两边高山陡坡上,各种树木绿意盎然,焕发出勃勃生机,山坡上泥石流冲刷侵蚀而成的沟壑清晰可见。

和其他地方茂盛的森林相比,这一抹绿似乎有些微不足道。但对于因伐薪炼铜、过度垦殖和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等原因,饱受泥石流灾害的东川而言,却是弥足珍贵。

40余年来,东川全民坚守着绿色理念,奉献着自己的才智和汗水,恢复生态、建设绿色家园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

从“房垮田毁”的灾难中探索出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模式”,从满目疮痍到绿染荒山,从不毛之地到瓜果飘香……东川小江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最新数据显示,东川水土流失面积从2000年统计的1309.56平方公里减少到2017年的1056.6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20.8%上升到2017年的33%。

泥石流治理的“东川模式”

小江是金沙江下游的一级支流,是东川人的母亲河。她处在云南乌蒙山和拱王山脉之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然而,数千年的铜矿开采史,加之上世纪50年代以后毁灭性的伐薪炼铜和过度垦殖、多旱少雨的干热河谷立体气候,以及复杂多样的地质构造等因素,东川成了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较低的地区之一。2011年,全区森林覆盖率仅为20.8%。小江虽在东川境内仅90公里,却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最为恶劣的流域之一,潜在环境风险大,汇入长江泥沙量高。

“东川的泥石流很出名,治理泥石流更出名。”东川是泥石流灾害的重灾区,也是开展泥石流治理最早的地区。1976年,东川开始对大桥河泥石流进行治理。以单个小流域的综合治理为突破口,按照山上陡坡封禁治理,缓坡造林种草,沟道“稳、拦、排”结合,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进行上中下游统筹安排,这便是全国闻名的泥石流防治“东川模式”。2000年,国家水利部、财政部正式将昆明市东川区大桥河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小流域”。这是东川奇迹,也是泥石流治理的奇迹。

对于东川来说,保护小江的首要任务是治沙,而植树造林是生态修复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在小江边两岸的山坡上,成片的新银合欢有的一人多高,有的四五十公分,一行一行的排列着,一看就知道是人工种植的,要不是亲眼所见,谁能相信石头遍布的山上真能种树。

东川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贺永介绍,在东川,荒山造林还有个难点,海拔高差大,水源无法集中。1600米以下的低海拔到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又是植被存活困难区,很难做到保土固土,导致雨季大量泥沙流入金沙江支流小江河段。对此,东川区从2012年开始通过“小江抽水造林”成功实现13000亩荒山造林,造林成活率远超标准线达到90%。同时,依托自研专利技术“漏斗地鱼鳞坑整地技术”,新造“1600米以下海拔新银合欢示范造林”“石漠化植被恢复示范造林”“干热河谷难造林地植被恢复示范造林”等示范林,一定程度上为防治泥石流奠定了基础。

2012年,东川区创新绿色经济管理体系,在全省首家出台《东川区管领导干部离任绿色责任审计制度》,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在其管理职责与职权范围内履行林业生态建设总体目标责任情况进行审计评价,不断加大林业生态建设在各级领导班子年度目标考核中的权重。

该区2016年启动实施城乡园林绿化“三年行动”,通过分级分层分区域的方式,将造林任务分配到乡镇、企业、学校、村委会等,把任务分解到个人,使全区绿化形成均衡且全面覆盖的新态势。2017年,全区完成荒山造林绿化16.1万亩,杨树种植21.73万株,退耕还林14.23万亩,陡坡地生态治理1.5万亩;累计投入3亿元,完成23万亩核桃产业基地等林业项目。

曾经的林家渡,几乎是寸草不生的荒山、荒坡,每年都会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让人欣慰的是,2012年种下3000亩新银合欢示范林,如今已经长成直径8厘米、高4米、开着白花的树木。清风拂过、枝叶轻摇、充满生机,它们巩固起来的山地再也没有发生过滑坡、泥石流。

“治理小江就是保护长江”“植树造林,绿化东川”“不让一滴污水入小江”。如今,东川全区上下“没有与生态建设无关的单位、没有与生态建设无关的人”,一年接着一年干,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全民守护青山绿水。

曾经的荒滩成良田

小江沿岸,一株株新银合欢树在这里顽强地扎下根,在初夏季节吐出新绿,枝条迎着微风舒展。小江缓缓而下,汇入金沙江奔流东去。

河滩边的田地里,插好的秧苗绿意盎然,正茁壮成长,泛着白光的大棚刺得人眼睛生疼,劳作的人们挥汗如雨。

泥石流冲积过后形成了大片大片的荒滩,不再受泥石流威胁的河滩成了东川的新希望:种上瓜果蔬菜,把荒滩变为良田。

小江河谷有10余万亩可用和可开垦的河滩,这里地处干热河谷地带,素有“天然温室”的美称,是昆明市唯一具有规模的河谷热区。同时,这里水利资源好、土壤肥力高、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十分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加上交通运输较为便捷,农业生产综合条件较好,是大力发展干热河谷特色农业的理想区域。

在小江河谷洒海村段“东川区管家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东川区国金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大棚里,蔬菜已基本收完,还未清理的架子还挂着一些老丝瓜。旁边工业辣椒育苗基地里,6个工人正在取苗外运。再往前走,一个大棚里提子已经成熟,大串大串的红提颗粒饱满、晶莹剔透,许多工人正在采摘装箱,运到冷库储藏待运。

曾经的荒滩如今热闹起来了。目前,小江河谷沿线有十余家农业合作社种植了几千亩的特色水果、时令蔬菜,开展特色水产养殖等。由于特殊的地理优势,小江河谷的蔬菜、水果品质特别好,远销到全国西安、厦门、长沙、杭州、广州、深圳等10多个城市。小江河谷瓜果飘香人欢笑,铁骑驰骋运输忙。

抓好生态修复和保护

“我在这里打工已经好几年了,一年可能有半年都在这里做,80元一天,每月结清,村里大多像我这个年纪的都在这一带打工”。正在把提子装箱的紫牛村村民张友珍说。

洒海村里很多老百姓都是把地租给专业合作社,然后自己又到合作社去打工,这样不但有地租的收入,还可以挣到工钱,相当于有了双份收入。洒海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刘德云介绍:“村里有四百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余人,基本都是在周围的合作社里打工,有很大一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此脱贫。”

据介绍,小江两岸几十家农业合作社,每天用工多时上千人,少的时候也有几百人。把荒滩开发利用好,不但可以更好地开发小江热区资源,还可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助力东川的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

据介绍,正在实施的城区段大坝总长30.53公里,通过河道疏通、河堤新修加固等措施后,可以保障河道行洪畅通,提高河道防洪标准,工程完工后,两岸上万亩农田即可开发利用。

东川河沙年产量介于150万吨至300万吨之间,大量尾矿沙和矿渣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东川区“变废为宝”,引入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将原本“百害无益”的河沙,制作成为能够吸水、吐水的透水砖。2017年,云南中洲海绵城市建材有限公司正式落地投产。

2017年8月,正大集团昆明东川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开工,项目围绕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进行规划建设,涵盖饲料加工、养殖、蛋品包装及蛋品深加工、有机肥加工等环节。项目可实现年产值10.79亿元,相关产业年产值3.73亿元。这一产业将带动7000余贫困户就业。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抓好生态修复和保护,对东川来说,既是使命和责任,更是一条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通讯员 唐祖发/文 记者 杨峥/图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