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科教文体
我省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作家,近百人荣获“骏马奖”——
民族文学之花竞放云岭
2018-05-28 03:18:18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些少数民族,从过去的结绳记事、口耳相传到现在成长为书面作家、诗人,产生了第一个普米族诗人、第一个佤族诗人……现在,我省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作家、诗人。

近日,来自普米族、怒族、布朗族、基诺族、独龙族、德昂族、阿昌族、景颇族8个云南独有的人口较少民族的25名中青年作家,和来自彝族、傣族、哈尼族、回族、藏族、白族、纳西族、佤族、拉祜族9个民族的26名作家,齐聚高原的美丽之城——丽江,参加云南省首届人口较少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和《民族文学》改稿班。在迎接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这既是一次别开生面的文学培训,又是各民族兄弟姐妹作家相逢交流的聚会。

这次培训,是我省从民族团结、民族进步、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的高度出发,为繁荣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养少数民族作家新型队伍所做的又一次努力和尝试。

在全国28个总人口在30万人以下的人口较少民族中,云南占了近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居住在边境一线的高山峡谷中,是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直过”民族。对于人口较少民族作家的培养,是千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文化戍边、文化扶贫紧密结合的一项举措。

2005年之前,德昂族女青年艾傈木诺在业余时间写诗,然后发到网上与人分享,在被《边疆文学》杂志邀请参加笔会之前,她只是把写诗当成个人爱好而已。之后她自费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以我命名》,2008年,诗集获第九届骏马奖,此时,她才知道自己成为德昂族用汉语言文字写作的第一个诗人。《以我命名》成为德昂族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2009年,艾傈木诺和我省的少数民族作家共16人一起成为鲁迅文学院第12届高研班学员,她和来自全国的55位少数民族作家一起见证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中国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了书面写作的作家,且都有了获得过“骏马奖”的作家。

随后,艾傈木诺参加了2012年6月我省8位少数民族作家在北京的“倾听红土地的声音·云南少数民族文学研讨会”,这是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在全国文坛的又一次集体亮相和专题研讨,他们的写作渐渐以一种更加开阔的视野和胸怀进入中国文坛,以一种更强烈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扎根于本土文化的丰厚土壤中,深入到民族的历史和血液里。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大省,少数民族文学事业历来是我省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年来,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潜心培养,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得以持续发展繁荣。据统计,从1976年中国作家协会与国家民委共同举办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开始至今的11届评比中,云南少数民族作家先后有近百人获此殊荣。而最近几届骏马奖获奖人数中,云南省连续拔得头筹。云南2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自己本民族的书面文学作家,其中白族、彝族、纳西族、哈尼族还形成了本民族的作家群体;云南的15个特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作家,有自己本民族的中国作协会员。

近年来,云南少数民族作家数量增长迅速,目前省作协有将近一半会员来自少数民族。一些少数民族作家坚持编辑发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期刊30余年,还有一些坚持母语创作和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之间的互译、出版,多年不辍。他们的长期努力,使云南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在全国乃至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文学与国家语境、世界视野和人类情怀紧密相连,为边疆稳定、维护各民族团结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佤族女作家伊蒙红木2016年8月以报告文学《最后的秘境——佤族山寨的文化生存报告》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从“鲁院高研班”学习归来后,伊蒙红木开始深入走访佤山,了解佤族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史,在传奇、民俗、历史、文化与现实的观照之间,以大量的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和强大的人类学方面的信息,创作了报告文学《最后的秘境》。她说,包括“鲁院”3个多月学习以及一次又一次的培训班、发稿会,带给她的强烈冲击都直接体现在创作的动力中,这些学习开阔了视野、坚定了信心,同时也激发了为本民族书写历史和现实的使命感。从最初融入的欣喜感到加入文学大家庭的温暖和充实感,再到最后不满足于仅仅浅表地书写和记忆民族的历史与现状,而是主动把自己的创作置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语境之下,发现和寻找与当下发生链接与碰撞的现代性书写方式,这是近年来我省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令人惊喜的变化。

正如一位哈尼族学员在畅谈参加培训的感受时所说,有人说作家不是培训出来的,但对于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每参加一次文学培训,就像有人在火塘里添了一把柴火。如果没有来自各级作协和文学大家们的帮助和鼓励,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之路是不可能走得这样长远的。

记者 王宁

 

责任编辑: 乐诚弘韵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