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经济民生
量身定做 让昆明防震减灾接地气
2018-05-26 08:51:21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美编王丽娜/制图

  昆明的防震减灾工作又有新进展。昨日,昆明市防震减灾局举行《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类评定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听证会。

  《标准》共包含Ⅰ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标准3个标准。主要对功能分区图、引导标志等各类标志、标牌的数量做了明确规定;对应急厕所坑位、应急水龙头、消防灭火器等应急设施的数量及物资储备做了明确规定。

  《标准》特别细化,Ⅰ类、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距离应急避难场所不超过500米的范围内设置应急生活物资储备仓库,需储备帐篷、棉衣、棉被、手持扩音器、手电筒、灭火器、铲子、矿泉水、电缆、水管、插线板等必需的生活物资。需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的饭店、商店、超市等签订生活食品或物资保障协议。

  市防震减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现有258个地震应急疏散场地,面积800多万平方米,大部分功能设施不齐全,其中仅有30个达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出台此标准,主要是因为国标《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某些条款比较粗放,没有具体数量要求,有些条款要求过高,不切合实际,无法具体落实。昆明的地震应急疏散场地都是在公园绿地、学校等基础上进行建设的,先天不足,很多设施、设备都无法达到国标要求。因此我们出台这样一个符合昆明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标准,从而不断做好地震应急管理,不断提升昆明震灾应对处置能力。”市防震减灾局相关负责人解释。

  链接

  昆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历程

  2008年 昆明开始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

  2012年昆明启动人居奖城市创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作为创建的指标之一,测评指标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面积方面做了规定,但对于功能设施没有过多要求。这一年,昆明将大部分公园、绿地、广场、学校列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2017年昆明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依据《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GB21734-2008)》进行了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指标分解,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标示牌、功能完备、设备维护情况等进行规范。

  记者 李双双

责任编辑: 李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