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水中大熊猫”中国大鲵被认为是一个物种。最新研究却发现:中国大鲵至少由5个物种(有可能为8个)组成,不当的保护还可能加速物种灭绝。中国大鲵的保护面临着重大调整,亟需进一步评估和改进。
发现
中国大鲵至少是5个物种
上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了对中国大鲵人工养殖技术的探索。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大鲵的养殖技术目前已经非常成功。为了增加野生种群,政府组织了频繁的放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放流数量达到105918尾。 由于缺乏显著的外部性状差异,中国大鲵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物种。
为了更好地保护中国大鲵,2008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车静、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亚平和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教授Robert Murphy带领的团队便开始了对中国大鲵的研究。
经过近10年的考察和走访,与国内外多个科研单位和林业部门合作,在全国范围内收集到70个野生和1034个来自养殖场的中国大鲵样品(多为皮肤脱落和口腔刮取组织样品),进而对其野生和养殖种群遗传结构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发现,中国大鲵并非单一物种,目前研究数据支持至少5个物种的划分。这5个物种(包括陕西种、四川种、广西种、贵州种、安徽种)分布地与水系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对应黄河、长江、珠江、钱塘江等水系流域。此外,在养殖场种群中还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两个独特的支系,加之记录的分布于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种群,推测中国大鲵有可能包括高达8个物种,但这一结论亟待进一步考察研究确定。
危机
保护不当或造成物种灭绝
长期以来,中国大鲵被当做是一个物种对待,而且不区分不同地理种群,在保护区划分、人工养殖、增殖放流等一系列的保护过程中,都是这样来做的,但隐藏巨大的风险。若不及时调整,不仅有的物种不能得到保护,还很容易使小种群物种受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侵蚀,甚至被取代,造成巨大遗传资源损失甚至物种灭绝。
建议
小种群娃娃鱼需重点保护
研究人员建议,全面开展中国大鲵遗传资源的调研和分析,对包括的不同物种进行种群大小、遗传多样性、分布地等系统的调查研究,正确认识每一个物种,并及时调整相应的保护策略和措施。特别对于小种群物种,急需优先保护。
中国大鲵
俗称“娃娃鱼”,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物种,体长可以达到2米。中国大鲵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堪称“水中大熊猫”。
(记者 杨质高 通讯员 陈宏满 王剀 徐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