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经济民生
石林:特色产业助力精准扶贫
2018-05-17 07:36:41   来源:昆明日报
分享至:

  长湖镇雨胜村种植的鲜菌获丰收。

  石林县鹿阜街道发展辣椒种植产业。记者周密摄

  小密枝辣椒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彝乡石林是昆明除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外,6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市)之一。由于石林县三分之二的国土面积属于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特别是在一些地理位置偏远、石漠化严重、干旱缺水、土地贫瘠的边远少数民族山区村寨,发展基础薄弱,群众发展意识、增收能力不足,以及因病、因学、因残等原因,仍存在贫困点多、贫困程度深的情况,经两轮精准识别,现在石林还有贫困人口777户2396人,零散分布于83个行政村。

  为在与全市同步全面实现小康的路上不落一人,不让一个少数民族群众掉队,近两年来,石林严格贯彻落实好中央和省、市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在做好精准识别基础上,石林把脱贫攻坚的重心放到扶关键、扶根本、扶长远上,注重扶贫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与扶志相结合,与解决集体经济空壳村相结合,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相结合,全面同步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石林结合实际,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蔬菜、辣椒、人参果、山羊等特色优势种养殖产业,通过产业合理发展,带动大量农村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切实增收,按下“快进键”、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围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驻村扶贫踏实到位

  适宜产业“滴灌”到人

  石林积极探索推进党建扶贫“双推进”,去年至今,共选派83支驻村扶贫工作队、399名工作队员到一线驻村扶贫,根据各乡镇(街道)各村不同的发展现状与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不断探索群众增收致富新路子。

  随着石林精准扶贫工作不断推进,成效在不断显现。位于石林街道的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林口铺村委会,全村720户人家中曾有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挂钩帮扶及产业“造血”扶持,如今贫困群众渐渐鼓起了腰包,提振了精神,开启新生活。

  “从年初经过培训学会辣椒种植的要点后,我家管护好3亩辣椒苗,总共可以有1万多元收入。”林口铺村委会大林口铺村民小组建档立卡贫困户田国才,悉心照料着自家房前的辣椒苗。打理完辣椒苗,田国才又忙着去喂养小羊羔。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挂钩帮扶、技术指导,田国才家养起了39只山羊,并掌握了养殖技巧。“扶贫队员经常来我家,随时关心着我家的生活和种地、养殖情况。如果没有扶贫好政策和他们的帮扶,现在的日子依然难过。”田国才说。

  石林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后,石林县委组织部、县国土局、石林街道等多个单位,抽调得力人员组成扶贫工作队,进驻林口铺村委会,访民众、听民声、查短板、找穷根,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挂图作战。养殖猪、牛、羊、鸡,流转土地,就近务农,外出务工,在石林县林口铺村委会,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像田国才一样,至少有一个符合自家实际情况的增收项目。这些项目不仅明明白白写到村组公示栏里,也清清楚楚刻在每个工作队员心中,形成了林口铺村精准扶贫的精髓。

  “因为每家贫困户的致贫原因不同,还有劳动力情况、种养殖经验也不同,所以必须根据各家各户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产业,绝不能搞一刀切,不让‘小马拉大车’。”石林县委组织部派驻林口铺村委会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袁春红说。据统计,去年,林口铺村委会贫困群众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524元,14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44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剩下4户也将在今年内甩掉“穷帽”。

  主打产业示范带动

  群众增收有门有路

  近几年,石林通过特色产业带动发展促脱贫的实例不胜枚举。位于石林西北方向距县城25公里的小密枝村委会,是目前石林3.6万亩辣椒种植的发源地以及交易中心。去年4月,小密枝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分别成立“山头上辣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及“山头上辣椒交易市场”,形成“党组织合作社 经纪人 农户”模式,并形成自主辣椒品牌“密枝红”,走出一条集体增收致富、带动产业扶贫、辐射全县辣椒产业的发展路子。

  在2005年前,属市级贫困村的小密枝村曾经同样增收无门。从2005年开始,小密枝村响应石林县委、县政府号召,以党建引领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探索发展路径,引进试种台湾朝天椒品种120亩成功后,由党员干部带头种植辣椒,辣椒种植在村内逐步铺开。2012年开始,小密枝辣椒种植逐步开始在县内扩大,辣椒品种从单一的朝天椒品种发展到朝天椒、美人椒、线椒3个系列20多个品种。去年4月,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并在本村外出经商村民李坤的资金支持下,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现金入股、成员入股等方式筹集投资1300余万元,建设“山头上辣椒交易市场”,涵盖收购、加工、分拣、包装、冷库、烘干、标准化育苗基地、办公楼等设施设备。去年8月23日,交易市场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至去年11月底,共交易辣椒超过8000吨,最高日成交量达238吨,每亩辣椒收益达4500元。在小密枝村党总支、合作社和交易市场的共同推动下,小密枝村群众户均种植辣椒5亩以上,收益达2万元以上,更辐射带动全县辣椒种植面积达到3.6万余亩,产量达2.88万吨。

  小密枝村党总支书记张树华说,小密枝村辣椒产业发展获得成功,但并没有局限于“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是积极承担精准扶贫责任,带动增收脱贫。针对本村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委会通过合作社在辣椒交易市场为每户贫困户提供一个清洁岗位,每人每月工资2000元,整个收购期每户贫困户收入6000元,村委会还通过农技员提供辣椒种植技术支持,移栽时组织党员义务栽种,免费提供部分化肥、农药及种子,帮助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辣椒,确保3户建档立卡贫困全部超过脱贫标准。对于其他村委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同样施以援手,优先吸纳具有劳动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市场务工,并提供辣椒种植技术指导,去年8月至11月收购期内,辣椒市场吸纳就近务工1万余人次,实现村民就近务工收入108万元。

  为扩大种植面积,合理布局迎接新发展前景,从去年12月开始,小密枝合作社组织技术骨干分别到鹿阜街道、石林街道、圭山镇、长湖镇、大可乡等乡镇(街道)的村委会开展辣椒育苗、种植、管理、采摘等技术培训。今年合作社计划再自筹资金2400万元,在圭山、长湖两镇建设两个规范的交易市场,带动全县1.8万户农户种植辣椒5万亩,让更多群众尤其是贫困群众切实增收。

  量贫而行量力而为

  “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增添贫困群众的脱贫内生动力和“造血”能力,也是石林在产业扶贫工作中所探索实践的一项重点。在长湖镇和西街口镇的3个村委会,29户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受益于石林县政协及教育局帮扶,发展起一年可种四茬的大棚人工食用菌栽培产业,并掌握栽培技术。目前,方便管理经营和互助合作,见效快、收益高、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成效已初显,群众开始有了可观收益。

  “我家首批有4500个虎掌菌的菌袋,经过一个半月出菌达标后每个纯收入0.8元,全部纯收入有3600元,可采摘3茬总共2吨左右,采完后还可以种另外3个品种的人工菌,全部卖出后预计能有3万多元收入。以前苦几年都挣不到这么多钱!”今年1月底,长湖镇雨胜村委会贫困户李忠胜先后种下了平菇菌和虎掌菌的菌包,和其他6户均有家人因病致贫的群众互相帮工,共同种好菌子以增收摆脱贫困。

  自去年10月以来,石林县教育局先后组织驻村帮扶职工3次入户开展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全面准确掌握贫困户生产、生活状况,对贫情作了精准分析,通过几轮走访,根据西街口镇绿水塘村委会、长湖镇雨胜村委会和所各邑村委会交通相对便捷、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等优势,联系好提供技术指导及收购的相关企业,动员3个村委会的贫困群众发展食用菌产业。发展食用菌种植需要大笔启动资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无法承担这笔费用,为解决资金问题,石林县教育局积极号召全县教职工自愿捐款,同时动员爱心企业捐资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短时间内,教育系统和爱心企业共筹集扶贫资金77万余元,解决了贫困户种植食用菌的资金问题。接下来,为解决食用菌技术和产销问题,石林县教育局协调企业给予技术上的指导,形成生产、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促成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公司以最低市场保护价收购食用菌产品,把农户风险降到最低。在一系列帮扶措施下,29户贫困群众的食用菌栽培大棚先后建起,种下食用菌包并进入了产品收获期,激发起贫困户们脱贫的内生动力,有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石林注重在产业扶贫精准施策上下功夫,精准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坚持因户施策、分类指导,实实在在列出帮扶措施并确保到户到人,增强帮扶实效,同时立足村情科学分析、深入调研,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记者莫衍邹腊报道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石林县外宣办供图

责任编辑: 李享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