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南频道/ 时政报道
【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90后黄孟:从高校到基层的青春淬炼
2018-05-11 23:15:22   来源:云南网
分享至:

 瘦削的脸庞架着一副黑框眼镜,嘴角带着一抹清风般的微笑,5年的农村“熔炉”淬炼,磨砺出黄孟坚韧的性格。

 这位90后小伙,用青春的足迹奔走于烈日下、穿梭于山林间,用智慧和汗水铸就人生靓丽的色彩。

 2013年,从昭通学院这座“象牙塔”毕业的黄孟,经过事业单位招考到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码口镇城建办。

 凭着一股不服输的拼劲和韧劲,历经安监站、党政办等岗位磨练,从刚参加工作时的“毛头小子”成长为一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老手”,黄孟赢得了同事、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码口镇壮美的自然风光,给黄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山高坡陡、峰险谷深的环境,往往隐藏着未知的危险。

 2016年,正值村级换届选举期间,黄孟和同事乘坐微型车返回镇政府驻地,当行至一处“石菩萨”的小地名时,突然数十米的悬崖峭壁上掉落一块百余斤的山石,重重砸在离车几米远的地方。

 “石头刚落下来时,我们两个都是懵的,半天才缓过神来,直到发现没有继续掉石头后,我们踩起油门拼命冲了过去,现在路过那里想起都还害怕。”

 码口镇新营村纸厂社地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常年阴雨绵绵,生活环境极差,对居住在那里的群众实施搬迁安置势在必行。

 在开展农村人口基本摸底调查工作时,黄孟多次前往纸厂,进入草林间,蚂蝗嗅味而来,要不了多久腿上便蠕动着软溜黏滑的蚂蝗来吸食血液。黄孟每次下乡,都会提前备上食盐、清凉油,穿上水鞋,擦拭清凉油,当身上粘上蚂蝗时,往皮肤上撒点盐驱离蚂蝗。

 意愿调查之初,不少群众故土难离,不愿搬迁。

 如何打破贫困群众故土难离的思想,让政府搬迁规划深入人心,使搬迁群众没有后顾之忧?

 黄孟和群众一起算经济账、算健康账、算致富账,让贫困群众真正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给自己带来的利好改变。经过一番细致入微、苦口婆心的讲解和动员,动迁工作得以顺利推进。

 “基层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热情,更要从内心把这份工作当良心活来干,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黄孟深有感触地说道。

 独自一人在异乡生活和工作,黄孟时常牵挂二老的身体。父母体弱多病,母亲曾经做过两次大手术,长期以来忍受病痛的折磨。

 “好几次他们生病住院都不告诉我,怕我耽误工作赶回去。”想起两鬓斑白的父母,黄孟言语之中掩盖不住内心的愧疚。

 “因为工作走不开,只有过年过节才能回去看看,觉得特别对不住父母……”每每说起这些,黄孟总是欲言又止,而后沉默良久。

 参加工作5年来,黄孟回富源老家的时间少之又少。每次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黄孟顾不上长途奔波的劳累,总是抢着干这干那,常常累得手指磨起血泡、浑身酸痛,想到能为父母减轻点生活的负担,黄孟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如今,褪去青涩和稚嫩的黄孟,植根于基层的肥沃土壤,源源不断地汲取成长营养,不断战胜自我、克服困难,用奋斗的青春书写无悔的人生。

 云南网记者 杨之辉 通讯员 陈洪

责任编辑: 党一郡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关注云南网微信
关注云南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