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8月,首届中国昆明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昆明举办。在位于国贸路的昆明国际会展中心,大家驻足于各个展位前,好奇地咨询、采买。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人,怀揣着激动和兴奋,认真地观察着当时在昆明难得一见的越南、缅甸、印度等外国商人。看展位上的商品,听外商招揽生意时的热情吆喝……
这位年轻人当时正承担着“云南与孟加拉湾周边国家发展协作问题研究”的课题。对这些国家充满向往和好奇的他,能想到的就是先到当时云南省最大的展会现场,瞧一瞧稀奇,看一看这些国家民众的模样。这个人就是陈利君,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副院长。
“当时只听过上交会、广交会。当知道云南也有了交易会,就非常迫切地想去看一看。”陈利君说,“那时觉得昆交会特别好,心里特别自豪。”
“我和云南的对外开放很有缘。”首届昆交会之后,只要陈利君在昆明,每年展会都如期参加。他早已从观展者,成为了展会发展、云南对外开放进程的重要见证者、参与者、行动者。
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即参与了西南几个省份联合进行的“推进亚洲西南大陆桥建设”研究,到河口口岸深入调研云南对外开放情况。
在21世纪初,他和同事积极为昆明至加尔各答航线的开通奔走建言。“这项工作一直进展缓慢,当时云南每年前往印度的人数还不到100人。”陈利君回忆说,东方航空云南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到省社科院调研,从商业运营成本等角度,也提出了此条航线是否值得开通的质疑。
对此,陈利君给出了肯定的回应:“两地分别背靠着十几亿人口的巨大市场,航线开通必将激发更大的市场活力。”经过各方努力,2007年10月29日,昆明至加尔各答的直飞航线正式开通。
初期,该航班每周一、三、五、日各一班。“2009年航班频次调整为每天一班。现在该航线的机票很抢手,不提早预订常常一票难求。”陈利君说,航线极大地方便了滇印双方的交流,每年通过这条航线,几万印度民众来到了云南。
2013年,中国—南亚智库论坛首次亮相首届南博会暨第21届昆交会。智慧火花的迸发、“头脑风暴”的激荡,各国知名智库、学者的齐聚,搭建了云南和周边国家智库的对话平台,促进了双方的交流合作。
从那时起,作为论坛组织方一员的陈利君和云南对外开放的故事翻开了新的篇章。“我们现在都不敢将邀请函放到网站上,基本是定向发邀。”陈利君笑言这个“不敢”,主要是因为南亚东南亚智库的参与热情实在太高。
首届论坛约有100余人参会,最近几届论坛参会规模都至少为200人。论坛参与人员不断增加,为会场的选址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从2013年至今,已经换了3次场地,每年都在为会场而烦恼,每年都觉得座位不够。”
2017年,该论坛更名为“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从中也折射出论坛影响力和覆盖面的变化。目前,很多印度高层级官员和知名学者前来中国访问时,常选择经停昆明,借机与云南学者进行交流。“中国实力的提升,更多周边国家学者想倾听中国的声音,也想表达自己的意见。他们希望通过云南,了解中国的发展。”
“以前到印度等南亚国家进行学术访问,我们都随身带着一张地图。”陈利君解释这是为了在座谈交流时,翻开地图指给对方看云南的位置。现在,地图已经不再是云南学者行囊中的必需品。
通过南博会暨昆交会的举办、航线的开通以及智库的交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南亚东南亚国家并不遥远,而周边国家诸多民众对于“云南”“中国”这些地名也不再陌生。“彼此实现了从不了解到相交、再到交融的过程。”
从去年下半年起,陈利君和同事们已经开始为今年的中国—南亚东南亚智库论坛而忙碌。他和云南对外开放的缘分还在延续,记录他和展会25年故事的时间轴也将不断被延长。
记者 韩成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