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底开始,官渡区鹿鸣公益社会服务中心理事长李昆华开始发觉自己的团队不再孤立无援,接踵而来的“福利”让他有些应接不暇。
做公益近5个年头,他带领团队搬进了官渡区矣六街道滇池华府俊园一座三层高的办公楼中,结束了多年来的“流动办公”。
让他们兴奋的是,在这里,可以免费使用一年的办公场地和设备,而且还有社工、法律等方面专家,为入驻社会组织提供个性化辅导和培训,在项目申报、项目策划、活动举办、财务托管等方面给予积极协助。
这接连不断的好事,缘于官渡区打造了全省首家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草根社会组织由此可在党建的温暖里“孵化出壳”。
孵化基地为公益组织“筑巢”
2014年,因为喜欢读书,李昆华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聚会,分享心得。一次偶然机会,他们得知,对于不少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而言,想读到一本心仪的课外书并不容易。于是,他们伸出了援手——随着一捆捆图书被打开,崭新的图书让孩子们争相阅读。此情此景,深深印在李昆华脑海中。
让孩子们读一本好书——鹿鸣公益就这样成立了。几年过去,李昆华他们提供的社会服务触角也越来越广,涉及为困境儿童提供关爱照料、心理疏导、监护干预指导等。
“只要是服务型公益组织,就必须拥有固定场所,但此前这个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李昆华说,因为“鹿鸣”是非营利组织,所以没有财力购置培训场所,也支付不了高额房租,创立5年来搬了5次。
李昆华曾经遇到的问题是中国公益行业现状的缩影。目前,一方面是国内公益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信息不对等,使希望真正做善事的捐赠者无法找到适合的公益项目;另一方面,创新、接地气的公益项目却在为资金发愁,人员少、能力有限、品牌知名度低、无法自行造血,这些都是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而鹿鸣公益入驻基地后,不仅解决了场地的困境,公益项目也被“张榜告知”——在几天前举行的基地挂牌仪式上,有关部门公布了官渡区2018年首批11个政府购买公益创投服务项目。这几天,包括鹿鸣公益在内的15家社会公益组织的成员正在为各自“中意”的公益项目忙碌着。
“这里有资金,有孵化器,还有交流空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要素支持系统,‘社会’就在这里长出来了。”李昆华对未来充满信心。
和李昆华一样,官渡区润土青少年事务服务中心执行主任杨文俊也激动地说,基地提供了拎包入驻的“筑梦”机会,办公场地、电脑、复印机等办公硬件设备统统免费使用一年,我们可以把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作为成长的“养分”。
杨文俊说,原本互不相识的一群公益人因为这个平台聚在一起,既找到了归属感,不同组织也可以互通信息、分享资源,不断优化公益项目。
党组织+公益组织“双孵化”
草根社会组织如何在“孵化”中“出壳”?
“在这里,社会公益组织就像被孵化的小鸡,一直享受着扶持政策。度过一定孵化期后,公益组织独立运行,就像小鸡在孵化后独立生活。”官渡区民政局副局长吕中华介绍,基地设有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站、党建文化长廊、党建VR体验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聚力空间、项目服务部、孵化办公室、创意梦工厂、公益加油站、公益展示区等多个功能室,着力解决社会组织在起步阶段的注册、场地、资金、资源以及提升能力、完善机制等方面的困难,让“襁褓”中的社会组织获得最需要的营养,从而健康、快速成长。
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有这样一个目标:通过入壳孵化模式,为社会组织提供软硬件服务,一年为一个周期进行孵化培育、扶持,直到社会组织拥有“造血”功能。社会组织“孵化”出壳后,提供优质公益项目“反哺”公众,并引导带动新的社会组织成长,逐步形成一个公益服务的良性生态圈。
在这里,党建和公益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公益力量在不断壮大,党组织堡垒也在夯实。这是因为基地成立之初、运作之前,就成立了社会组织党总支,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党建,促进社会组织坚强有力、健康有序发展,目前已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有2个,党员14人。
建立之初,官渡区委组织部就明确了社会组织“三同步两纳入”,即,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与设立登记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年检同步检查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社会组织党组织与社会组织换届同步开展;社会组织党的建设作为专门一章纳入章程示范文本,统筹推进;党建工作纳入社会组织评估指标体系,对应建未建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考核不合格的社会组织,实行一票否决。
“党建牵手公益,在孵化社会组织的同时,同期培育党组织,引领正确发展方向,保证了社会组织不跑偏。”官渡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两新”组织党工委书记王芳表示。
此外,官渡区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党群活动服务中心,成立基层党建服务指导站,以“红色基因库”基层党建指导专家、优秀党务干部、组工干部“联络员”3支队伍为基础,依照“党建+孵化培育”的思路,孵化培育了一个专门提供党建服务的社会组织——昆明官渡先锋服务促进社,形成一支专业化、社会化、项目化的“两新”组织基层党建力量。
党建+社会组织,标志着党建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有序成长的重要支撑。依靠着“党建+公益”,官渡区社会组织正逐步将“红色优势”转变为服务优势。
昆明日报首席记者 李思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