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自动监测站。记者刘凯达摄
大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分析图。记者刘凯达摄
工作人员在“南亚之门”楼顶安装“3D污染扫描仪”。记者杜文蕾摄
昨日,盘龙区率先在全市布下一张“天眼”网,全区域、全包围、全时段,监测PM2.5和PM10数据,监管防控大气污染源,让大气污染源无处遁形。同时,盘龙区计划6月正式出台《盘龙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考核制度和办法》,用数据说话,以数据倒逼考核各街道办事处、各单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为保护“昆明蓝”,在全市主城区范围内街道办事处建大气自动监测站成为重要举措。盘龙区委、区政府迅速推进工作,于今年3月投入949.12万元,在全区7个街道办事处建大气自动监测站。经过努力,高标准、高质量如期完成鼓楼、东华、联盟、青云、龙泉、茨坝、双龙7个大气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工作,并于5月1日投入试运行。7个空气自动监测站,加上盘龙区原有东风东路、龙泉镇2个大气国控监测点,一起实现了盘龙区主城区街道大气自动监测站全覆盖,标志着盘龙区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再上新台阶。
“通过此系统,我们可以实时掌握各街道办事处的PM10和PM2.5浓度变化情况,大大增强大气质量监测、预警能力和大气污染监测水平。”盘龙区环境监测站站长王楠沂说。相比以前的国控监测点,现在的大气自动监测站增加了采样系统的加热技术,每小时更新传送一次监测数据,可查询5分钟内监测数据,监测水平更加先进、准确、科学。
在“南亚之门”楼顶,还有1个3D可视型激光雷达,俗称“天眼”。它可以垂直扫描10公里、水平扫描30公里以内的大气污染源,实时形成一个污染源分布监控分析报告,帮助环保人员精准施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工作。
“天眼”系统是大气自动监测站监测系统的一个“互补”系统,能实时扫描大气污染源,对大气污染源情况进行全面监测分析,实时传输监测数据,提供准确数据。另外,盘龙区还为主城9个街道办事处及环保、住建、城管等部门配齐共15台手持式PM10监测设备,实现了对工地、道路扬尘监测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7个街道大气自动监测站、1套3D可视型激光雷达、1个数据监控中心、1套数据处理平台,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区的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监控网络,使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状况,为管理部门更精细化地进行大气环境治理,控制和改善空气质量,促进产业布局转型升级等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
盘龙区将依托街道大气自动监测站点建设,按照“周通报、月排名、年考核”的要求,加紧制定对街道的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及考核的相关办法,促使街道办事处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深入构建以“治气网格”为核心的治气责任制和常态长效的大气日常监管体制,持续改善当地的环境空气质量,进一步营造“全民治气”的良好氛围,打好“蓝天保卫战”。
预计5月20日,“盘龙空气质量发布”App将正式上线,市民可下载安装,随时随地查看盘龙区空气质量,参与实时有效监督。
昆明日报记者 黄河清 罗昆娅